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文 | 樊智穎


近期,由孫儷、羅晉、王自健主演的都市職場劇《安家》上線。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劇集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


主創在情節和人物塑造上儘量本土化,如接地氣的安家居客辦公場地、早晨上班擠地鐵、排隊買豆漿包子等細節。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然而劇集開播後口碑兩極分化,評分已經快跌落6分。不少評論認為情節經不起推敲、角色浮誇、完全脫離原作的味道。


雖然《安家》在製作方面確實用心,還有"娘娘"孫儷主角光環加持。


但依然沒能跳出狗血劇的雷區。


01 節奏緩慢化


從集數上來看,日劇原作《賣房子的女人》共10集,而《安家》延續國產劇長篇幅的痼疾,共53集。


可以想象,把一部10集的緊湊故事X5倍,其中要加入多少細枝末節拖累主線。


原作每集都是一個完整故事,是單元劇模式。女主人公三軒家萬智強勢幹練的形象、超強的工作執行力、配合劇情的迅速發展,形成一種爽劇體驗。


第一集30秒左右女主三軒家帶著墨鏡腳踩高跟鞋霸氣登場,5分鐘左右對懶散的員工來了個下馬威,連環炮發佈工作口令"GO";10分鐘左右進入工作狀態,並迅速完成第一單生意。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劇情的快速推進讓觀眾看得酣暢淋漓,沒有其他多餘情節描寫,銷售女魔頭的形象躍然而生。


而《安家》第1集,前五分鐘孫儷飾演的女主房似錦故作神秘鎮定登場猶如領導視察基層。


第10分鐘與同事之間產生碰撞摩擦,直到第36分鐘方似錦終於開始賣房工作,第40分鐘又穿插方似錦與上司翟雲霄以及競爭對手徐文昌之間的三角關係。


開局就不夠過癮。


02 角色程式化


作為一部職場大女主劇,女主無疑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原作雞血勵志女銷售三軒家萬智獨具特色的誇張表情、中二的瞪眼技能、機器人風格的臺詞、以及經典口頭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有一種漫畫喜劇效果。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三軒家不僅是特立獨行的銷售魔頭,更像好萊塢式拯救世界的女俠。


《安家》女主房似錦外在方面同樣延續原作精明幹練的形象,精緻職業裝與利落短髮也很符合專業房產銷售的形象。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但在人物內核方面,主創對原作進行了改動,想要塑造中國版的賣房女王。而改動的路線卻是讓房似錦故作剋制冷靜、臺詞緩緩出口、步伐穩健優雅。


這種慢條斯理的風格,很難讓觀眾對女主"賣房女王"的定位信服。


03 人情味淡化


日本職業劇向來重視對職業觀的塑造,《賣房子的女人》也是如此。


如三軒家萬智以"一切都是為了賣房"為宗旨,表面是一個以金錢為人生準則的女銷售,卻在服務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注入人情味,每位顧客都是當下日本社會各階層的縮影。


如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小孩的醫生家庭、因職場壓力蟄居二十年的中年男子、拒絕養老院只想待在網吧的獨居老人。三軒家每一次銷售都打破常規,更像是在幫助顧客解決人生困惑。


無論是蟄居族還是獨居老人都給予充分尊重,不強加自身價值觀於他人。這種性格和行為反差讓該劇充滿魅力和人情味。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賣房子的女人》劇照


《安家》在情節上套用日版框架講中國故事:


在上海打拼多年卻依然買不起房的醫生夫婦,兒子結婚買新房是否要加上兒媳的名字等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貼合國情。


然而拼命的在形式上接地氣傳遞出來的效果卻像懸浮在空中,人情味淡化。


劇中房似錦為賣房向福爾摩斯一樣調查顧客信息,甚至找到顧客的工作單位,招來不少觀眾反感的同時也讓房產中介這個職業的形象大打折扣。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面對難纏的醫生夫婦,方似錦化身全能住宅改造王,試圖用自身的文藝細胞強行煽情打動顧客。


而百般挑剔的醫生,竟如此輕易地產生了共鳴,把房子買下,原因竟是這個房子能看到星星。


這種邏輯上的強拉硬扯,讓此劇虛而不實。


經過改編,原作的勵志與溫情全部消失,細節上也沒有將備受社會爭議的房產中介以及職場社畜的辛酸展現出來。

娘娘孫儷也挽救不了新劇《安家》的低評分?

目前劇集已經更新到1/5,期待後續劇情能給觀眾帶來一些驚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