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春天的“脚步”——石台县积极提升就业扶贫效能,力助脱贫摘帽

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扶贫车间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具有就业即脱贫的“立竿见影”效果。自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以来,石台全县各地扶贫车间里陆续响起复产复工“交响曲”。日前,笔者就相关工作开展,深入一线,一探究竟。

追赶春天的“脚步”——石台县积极提升就业扶贫效能,力助脱贫摘帽

图为石台县仙寓镇南源村星火鞋厂扶贫车间的工人们正在复工生产


防疫不妨工 “居家就业”成为增产增收新亮点

在位于仙寓镇南源村星火鞋厂的扶贫车间里,占地700平米的三层大楼中转悠一通。面对以往有着67人的员工大部队,到如今只有不足20人就业场面,笔者着实感觉有些反差。然而,在老板李莫珍的脸上却丝毫看不出有失落的情绪。相反,见到有人到访,她倒是满面春风的热情招待。人呢?就只有这些?面对疑云满面,李莫珍笑着解释说:“都在家待着呢!这不,过年以来都在防疫嘛。既然不能大量聚集,我们就反其道行之,那就根据员工的需求分散人群,把扶贫车间搬进贫困户家里,让他们‘居家务工’。”

“家门口”就业变成“居家就业”,行得通吗?带着疑问笔者随机寻访了位于仙寓镇南源村东山组脱贫户李爱春。在她的家门口,整齐的摆放着一叠叠鞋帮,李爱春正忙着给棉鞋鞋帮和鞋底上线。现年47岁的她,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在家李爱春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聊到手里的活儿和家常,她介绍,像这样给鞋帮和鞋底上线,一天可以做近30双鞋。另外,在家除了做扶贫车间的计件工,还要兼顾地里的农活,同时照顾体弱多病婆婆,给上四年级的孩子陪读。谈到“居家就业”的缘由,李爱春介绍说:“这个做法好,像我们这种情况,去办公室坐班根本不现实,只能利用生活中零星的时间做计件工。现在是防疫不妨工,居家生产、务农两不误,增产又增收。一年下来,我在照顾老人、孩子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居家就业’和茶叶种植一起有近3万元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就当下的‘居家就业’情况,李莫珍介绍说:“每天我们都安排有专人上门把棉鞋半成品送货上门,‘居家就业’的工人完工后,我们在上门去收。当前防疫形势下,对于干计件活的工人,我都提倡‘居家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灵活度更高。因为我们的产品均为上半年生产,下半年售出的冬季棉鞋。所以,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不大,扶贫车间的活儿也一直没停过,目前厂里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家干。”一席话让笔者恍然大悟。

资金有保障 奖扶政策让企业主吃下“定心丸”

贴底布、打鞋眼、上鞋底……,在七都制帮厂就业扶贫车间里,一道道制鞋工序,在流水线工人的手里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车间入口处,消毒水、洗手液、测温仪等防疫设施一应俱全。车间管理人员谢军介绍,企业用工会优先吸纳贫困户。在车间上班,一般一年可有2至3万元工资收入,而且家里农活照干,企业还会给每个工人购买意外险。

如何让企业大量使用贫困户务工?并且让他们一直这样干下去,除了拥有一腔热衷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的公益热情,更需要给企业一颗“定心丸”。 就此,石台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四清介绍说:“针对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的企业,我们会给与相应的奖扶政策。在防疫期间新增就业岗位的就业扶贫车间,根据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人数,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在3月底前复工复产的就业扶贫车间,根据贫困劳动者实际复工复产人数,按照每人300-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复工复产补贴。同时贫困劳动者在扶贫车间就业期间,我们每月给予100元的岗位补贴,一个季度申报一次,一年总的补贴有1200元。”

为进一步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企业扶贫车间就必须扩大经营,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得有良好经营效益,丰厚的资金来源。为此,石台县针对这些积极参与扶贫车间发展的企业适时适度开“绿灯”。相关部门一方面主动服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扶贫车间广开销路提供对接支持,促进扶贫车间经营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对所有县内扶贫车间均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其中,个人贷款最高就是15万元,企业贷款最高可达300万。企业贷款的贴息是基金利率的一半,个人贷款是全额贴息,年度是2年。所谓‘贴息’是指国家补一半,县财政出一半,虽然我县财政资金紧缺,贴息资金不足,但考虑境外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已计划给与已享受贷款贴息政策的扶贫车间企业继续贷款第二次的机会,保障企业发展资金充足。同时,在就业扶贫车间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如果由于疫情影响造成间歇性生产或者是开工不足,也会给予相应适当补助。疫情期间,已累计为扶贫车间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375万元,有效缓解扶贫车间资金压力。”陈四清接着说。

“正是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扶贫车间’越办越红火,为贫困户的稳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可谓企业发展有保障,致富小康有希望!我们企业主干活儿也更有奔头了。”谈到发展愿景时,石台县七都镇鑫兴服装厂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孙小平情不自禁的说。

务工无断点 无缝对接为失业返贫画上“句号”

“喂,吴明良先生,您好!信息收到了吧,请问您现在已经在洪墩同乐环保袋扶贫车间再就业了,对吧?好的,和您确认下……”连日来,在石台县人社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们手里的电话是接二连三……

“既要及时了解各个企业扶贫车间的岗位数量和经营情况,又要随时掌握贫困户的就业动向,我们时刻都在充当着互通扶贫车间用工需求和贫困户就业意向的双重‘保姆’的角色,努力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及时做好人员和岗位之间的调配工作,确保贫困户就业务工无断点,从而让失业返贫画上‘句号’”。面对如何保障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不失业返贫?这一提问,石台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余刚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向笔者道出工作的本质和重点。

但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谈到工作难点,余刚和笔者打起比方。他介绍,其实整个就业扶贫是一个“产业链”关系,道理很简单,就是企业挣到钱,给扶贫车间贫困户发工资,有了工资贫困户才能脱贫。企业效益越好,贫困户收入才能“水涨船高”,再加上他们家里的农产业等收入,致富奔小康便是指日可待的事。然而难就难在,企业和贫困户有的时候都存在“变数”,比如老板不想干了,企业非关不可,也不能强迫别人干,那原来扶贫车间里贫困户怎么办?或者有贫困户因为家庭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扶贫车间所在地,那他(她)又怎么办?这个时候,作为主管部门,就要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既要无缝对接,又要“穿针引线”,及时把最新的就业岗位信息提供给即将转岗的人,同时又把合适的转岗人员信息反馈给企业,努力克服工作难点,确保贫困户务工无断点。

“只有把‘功课’做在前面,才能确保工作无‘死角’,‘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贫困户动向,并及时双向反馈信息,提前做好转岗调配,才能做到贫困户不失业返贫。所以,打电话、做记录、建台帐就是我们最直接的办法,我们平均每人每天要打上30至50通电话,一天总共光打出去的电话就有100多个。自今年复工复产通知下达后,县人社局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与所有扶贫车间负责人取得联系,建立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工作群,及时了解他们复工复产时间和需求,帮助协调解决。安排专人与扶贫车间对接,收集扶贫车间用工岗位信息,并通过安徽公共招聘网、池州就业微信公众号、县政府网、县电视台、586个乡村应急广播及短信平台广泛开展宣传。疫情期间,累计帮助扶贫车间招工543人,其中贫困劳动者231人,为促进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提供用工支持,确保了无贫困户失业返贫现象的出现。”谈到工作具体开展情况,余刚打开“话匣子”。

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余刚说:“在继续保持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把工作引向深入,不断追赶春天的‘脚步’,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治标更治本,千方百计为扶贫车间企业销路、效益和资金保障提供帮助,让它们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工资收入,努力实现就业扶贫效能最大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迎战‘摘帽’与发展‘大考’。”

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眼前又恢复了一片让励志的忙碌。


通讯员 舒春龙 张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