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春天的“腳步”——石臺縣積極提升就業扶貧效能,力助脫貧摘帽

作為就業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扶貧車間對於貧困人口來說,具有就業即脫貧的“立竿見影”效果。自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以來,石臺全縣各地扶貧車間裡陸續響起復產復工“交響曲”。日前,筆者就相關工作開展,深入一線,一探究竟。

追趕春天的“腳步”——石臺縣積極提升就業扶貧效能,力助脫貧摘帽

圖為石臺縣仙寓鎮南源村星火鞋廠扶貧車間的工人們正在復工生產


防疫不妨工 “居家就業”成為增產增收新亮點

在位於仙寓鎮南源村星火鞋廠的扶貧車間裡,佔地700平米的三層大樓中轉悠一通。面對以往有著67人的員工大部隊,到如今只有不足20人就業場面,筆者著實感覺有些反差。然而,在老闆李莫珍的臉上卻絲毫看不出有失落的情緒。相反,見到有人到訪,她倒是滿面春風的熱情招待。人呢?就只有這些?面對疑雲滿面,李莫珍笑著解釋說:“都在家待著呢!這不,過年以來都在防疫嘛。既然不能大量聚集,我們就反其道行之,那就根據員工的需求分散人群,把扶貧車間搬進貧困戶家裡,讓他們‘居家務工’。”

“家門口”就業變成“居家就業”,行得通嗎?帶著疑問筆者隨機尋訪了位於仙寓鎮南源村東山組脫貧戶李愛春。在她的家門口,整齊的擺放著一疊疊鞋幫,李愛春正忙著給棉鞋鞋幫和鞋底上線。現年47歲的她,由於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在家李愛春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頂樑柱”。聊到手裡的活兒和家常,她介紹,像這樣給鞋幫和鞋底上線,一天可以做近30雙鞋。另外,在家除了做扶貧車間的計件工,還要兼顧地裡的農活,同時照顧體弱多病婆婆,給上四年級的孩子陪讀。談到“居家就業”的緣由,李愛春介紹說:“這個做法好,像我們這種情況,去辦公室坐班根本不現實,只能利用生活中零星的時間做計件工。現在是防疫不妨工,居家生產、務農兩不誤,增產又增收。一年下來,我在照顧老人、孩子生活學習的基礎上,‘居家就業’和茶葉種植一起有近3萬元的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就當下的‘居家就業’情況,李莫珍介紹說:“每天我們都安排有專人上門把棉鞋半成品送貨上門,‘居家就業’的工人完工後,我們在上門去收。當前防疫形勢下,對於幹計件活的工人,我都提倡‘居家就業’,這樣的就業形式靈活度更高。因為我們的產品均為上半年生產,下半年售出的冬季棉鞋。所以,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不大,扶貧車間的活兒也一直沒停過,目前廠裡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家幹。”一席話讓筆者恍然大悟。

資金有保障 獎扶政策讓企業主吃下“定心丸”

貼底布、打鞋眼、上鞋底……,在七都制幫廠就業扶貧車間裡,一道道製鞋工序,在流水線工人的手裡有條不紊的進行。在車間入口處,消毒水、洗手液、測溫儀等防疫設施一應俱全。車間管理人員謝軍介紹,企業用工會優先吸納貧困戶。在車間上班,一般一年可有2至3萬元工資收入,而且家裡農活照幹,企業還會給每個工人購買意外險。

如何讓企業大量使用貧困戶務工?並且讓他們一直這樣幹下去,除了擁有一腔熱衷扶貧、履行社會責任的公益熱情,更需要給企業一顆“定心丸”。 就此,石臺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四清介紹說:“針對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的企業,我們會給與相應的獎扶政策。在防疫期間新增就業崗位的就業扶貧車間,根據新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人數,按照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對在3月底前復工復產的就業扶貧車間,根據貧困勞動者實際復工復產人數,按照每人300-5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復工復產補貼。同時貧困勞動者在扶貧車間就業期間,我們每月給予100元的崗位補貼,一個季度申報一次,一年總的補貼有1200元。”

為進一步增加貧困戶就業崗位,提高就業率,企業扶貧車間就必須擴大經營,這就意味著企業必須得有良好經營效益,豐厚的資金來源。為此,石臺縣針對這些積極參與扶貧車間發展的企業適時適度開“綠燈”。相關部門一方面主動服務,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為扶貧車間廣開銷路提供對接支持,促進扶貧車間經營效益提升。另一方面,對所有縣內扶貧車間均實施貸款貼息政策。“其中,個人貸款最高就是15萬元,企業貸款最高可達300萬。企業貸款的貼息是基金利率的一半,個人貸款是全額貼息,年度是2年。所謂‘貼息’是指國家補一半,縣財政出一半,雖然我縣財政資金緊缺,貼息資金不足,但考慮境外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已計劃給與已享受貸款貼息政策的扶貧車間企業繼續貸款第二次的機會,保障企業發展資金充足。同時,在就業扶貧車間穩定就業三個月以上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如果由於疫情影響造成間歇性生產或者是開工不足,也會給予相應適當補助。疫情期間,已累計為扶貧車間企業提供創業擔保貸款375萬元,有效緩解扶貧車間資金壓力。”陳四清接著說。

“正是在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扶貧車間’越辦越紅火,為貧困戶的穩定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可謂企業發展有保障,致富小康有希望!我們企業主幹活兒也更有奔頭了。”談到發展願景時,石臺縣七都鎮鑫興服裝廠就業扶貧車間負責人孫小平情不自禁的說。

務工無斷點 無縫對接為失業返貧畫上“句號”

“喂,吳明良先生,您好!信息收到了吧,請問您現在已經在洪墩同樂環保袋扶貧車間再就業了,對吧?好的,和您確認下……”連日來,在石臺縣人社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們手裡的電話是接二連三……

“既要及時瞭解各個企業扶貧車間的崗位數量和經營情況,又要隨時掌握貧困戶的就業動向,我們時刻都在充當著互通扶貧車間用工需求和貧困戶就業意向的雙重‘保姆’的角色,努力實現二者的無縫對接,及時做好人員和崗位之間的調配工作,確保貧困戶就業務工無斷點,從而讓失業返貧畫上‘句號’”。面對如何保障在扶貧車間就業的貧困戶不失業返貧?這一提問,石臺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餘剛開門見山,一語中的,向筆者道出工作的本質和重點。

但凡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談到工作難點,餘剛和筆者打起比方。他介紹,其實整個就業扶貧是一個“產業鏈”關係,道理很簡單,就是企業掙到錢,給扶貧車間貧困戶發工資,有了工資貧困戶才能脫貧。企業效益越好,貧困戶收入才能“水漲船高”,再加上他們家裡的農產業等收入,致富奔小康便是指日可待的事。然而難就難在,企業和貧困戶有的時候都存在“變數”,比如老闆不想幹了,企業非關不可,也不能強迫別人幹,那原來扶貧車間裡貧困戶怎麼辦?或者有貧困戶因為家庭等原因不得不離開原來的扶貧車間所在地,那他(她)又怎麼辦?這個時候,作為主管部門,就要履行政府賦予的職責,既要無縫對接,又要“穿針引線”,及時把最新的就業崗位信息提供給即將轉崗的人,同時又把合適的轉崗人員信息反饋給企業,努力克服工作難點,確保貧困戶務工無斷點。

“只有把‘功課’做在前面,才能確保工作無‘死角’,‘第一時間’瞭解企業、貧困戶動向,並及時雙向反饋信息,提前做好轉崗調配,才能做到貧困戶不失業返貧。所以,打電話、做記錄、建臺帳就是我們最直接的辦法,我們平均每人每天要打上30至50通電話,一天總共光打出去的電話就有100多個。自今年復工復產通知下達後,縣人社局第一時間通過電話與所有扶貧車間負責人取得聯繫,建立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工作群,及時瞭解他們復工復產時間和需求,幫助協調解決。安排專人與扶貧車間對接,收集扶貧車間用工崗位信息,並通過安徽公共招聘網、池州就業微信公眾號、縣政府網、縣電視臺、586個鄉村應急廣播及短信平臺廣泛開展宣傳。疫情期間,累計幫助扶貧車間招工543人,其中貧困勞動者231人,為促進扶貧車間復工復產提供用工支持,確保了無貧困戶失業返貧現象的出現。”談到工作具體開展情況,餘剛打開“話匣子”。

談到下一步工作打算,餘剛說:“在繼續保持良好開局的基礎上,把工作引向深入,不斷追趕春天的‘腳步’,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治標更治本,千方百計為扶貧車間企業銷路、效益和資金保障提供幫助,讓它們能進一步做大做強,為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高的工資收入,努力實現就業扶貧效能最大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力以赴迎戰‘摘帽’與發展‘大考’。”

隨著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眼前又恢復了一片讓勵志的忙碌。


通訊員 舒春龍 張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