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作者:林扶疊】中國作家怎麼了?

11月10日,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在這之前的30天裡,對中國的作家們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10月12日,湖南省作協兩位副主席何立偉與王開林,發生肢體衝突。10月24日,為了抗議其工作單位瀋陽市文化局停發工資,曾經的先鋒小說家洪峰走上瀋陽街頭,掛牌“實名”乞討,不到三個小時,討得近26元人民幣。10月28日,詩人葉匡政在自己的博客上貼出3000字長文《揭露中國當代文學的十四種死狀》,矛頭直指中國當代文學的各個相關行業,諸如文學批評、文學研究、文學出版、文學組織……

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學處於風口浪尖之上。中國作家怎麼了?中國文學怎麼了?中國作家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中國文學的現狀如何?成為最近一段時間的網絡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各種觀點旁逸斜出,或者針鋒相對,或者王顧左右——水越來越渾。

兩類作家

水越來越渾,說明兩個問題:一、還不是一潭“死水”。公眾還在關注中國作家的生存狀況和中國文學的發展狀況,儘管他們距離真相越來越遠。二、一些概念需要釐清。由於歷史和現實的錯位,公眾關於中國作家、中國文學的諸多認識,大多模糊而有歧義,討論中屢屢發生雞同鴨講的情況,影響了公眾的認識。

首先需要釐清的概念,便是“作家”。

在中國,大致存在著兩類作家,一般稱他們為“體制內作家”和“體制外作家”。兩類作家的分野,在於其收入來源的不同。體制內作家,需要加入各級作家協會,並從現有各類相關機構領取工資,這類機構包括各級作協、文聯、文化局及附屬單位。上面提到的何立偉、王開林和洪峰都屬於這類作家;而前段時間被稱為“國家一級詩人”的趙麗華女士,其正式稱謂應該是“國家一級作家”,正高職稱。這類作家,其身份的獲得,和他們寫不寫作、寫作質量如何沒有關係。體制外作家,加不加入作協無關緊要,但作家身份的獲得來源於寫作,經濟來源則五花八門,或者依賴稿費、版稅,比如韓寒、郭敬明;或者從事某種職業,比如詩人葉匡政從事出版業,作家海巖從事商業,先鋒作家格非在大學教書。

“洪峰乞討風波”中,上述兩類作家嚴重地對立。在洪峰看來,乞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與尊嚴”;而在韓寒看來:“對於洪峰,首先,他不是一個作家,不是說進了作協就叫作家。是否獨立,是否愛國,才是標準,不依附於哪個部門吃大鍋飯,有生存能力能自己養活自己,才是標準。”

其次需要釐清的概念,則是中國文學與中國作家的關係。

單就“體制內作家”來說,相當一部分作家和中國文學的關係不大。對他們而言,“作家”僅僅是一種職稱,一種行政職務。固然,有相當一部分“體制內作家”曾經創作出和正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比如賈平凹、王安憶等人,但這類作家,相對於龐大的“體制內作家”群體而言,則鳳毛麟角,不成比例。中國文學的創作,很大部分由“體制外作家”承擔。

兩重天地

需要認識到,洪峰有乞討的權利,正如同作協副主席也有打架的權利,作家也是人。這一權利,並不來源於他們的作家身份,而是來源於他們的工作職務。洪峰供職於瀋陽市文化局,在完成瀋陽市文化局下發的工作任務的時候,他有權利獲得工資與報酬。這一權利,與他的創作水準無關,當然也與他是否發表、創作文學作品無關。“洪峰乞討”,類似於“民工討薪”,只不過由於他的作家身份而被放大。

這是一個現實。相比於民工,作家在中國社會的等級結構中處於上層地位,如今依舊享有榮耀的光環,屬於公眾人物,天然地能夠佔有更多社會資源,稍有風吹草動,也會立刻獲得輿論的關注甚至同情。洪峰乞討,並不能說明中國作家的生存狀況堪憂,相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和其他辛苦勞作的社會階層,他們活得優哉遊哉。

同時,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由中國現有“作家體制”所決定。部分人,僅僅因為供職於作協、文聯、文化局等單位,在單位考評體系內獲得相應職稱與等級。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或者得不到公眾的認同,或者附屬於系統內部無緣與公眾見面,或者根本與公眾所認同的“作家”身份沒有多大關聯。但是,作為食利群體,他們獲得了作家的光環與資源。當公眾對中國文學的現狀不滿的時候,責難的對象,也落到了他們身上。比如網民們對“洪峰乞討”的不同看法、對趙麗華的戲仿。在這一點上,網民們錯了,因為中國文學的現狀原本就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只對單位負責,不對文學負責。

中國作家死了,或者說,中國文學死了,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傳達的是公眾和部分作家對中國文學現狀的不滿。在公眾的眼裡,中國的作家們實際上活得越來越好,既繼續享有舊有的體制榮譽,也享有新興的市場利益,既領著工資,也拿著版稅。然而,中國文學的現狀卻是越來越糟,作家和批評家的獨立性受到質疑,文學作品難以獲得公眾認可,文學評判體系屢受詬病,文學市場充斥著假冒偽劣……所謂“文學死了”,既指稱虛擬的“文學精神”在當下社會的湮滅,也指稱實在的一整套“文學生產體系”的崩盤。這是現實,也是無物之陣——在當下的中國,相當一部分作家和文學無關,那麼,誰該對中國文學的虛弱現狀負責?

原文地址:http://news.sina.com.cn/c/2006-11-10/225411481560.shtml


【感悟】既然是體制內作家,理當堅守本分。創作就不能隨心所欲,立場就不能含糊其辭,就得肩負起弘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的重任,而且必須”政治正確“絕不含糊。政府投資,就該有回報。這不單是”良知“,還是”責任“。當然如果作家因”認識能力不足或表現技巧不足而造成的對生活的不真實描寫“那另當別論。但是,如果作家故意為之,忽視主流視角,人為選擇消極典型、陰暗素材,那又是一回事。倘若體制內作家都負能量一地,那又何談積極向上的文風?要想創作自由,要想個性絕對釋放,可以,脫離現有體制單位。一句話:要個性,就不能任性。老百姓接受不了”端體制碗,砸體制鍋“的事出現。體制內作家的創作,不能沒有邊界。

“日記“現象,撇開是非,留給我們的思考有很多。比如作家協會的改革問題、體制內作家創作思想問題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