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解封:熬得住寂寞的城,才能守得住繁華

武漢解封:熬得住寂寞的城,才能守得住繁華

武漢解封:熬得住寂寞的城,才能守得住繁華

今日零時,武漢解封了。


在封閉了76天之後,英雄的武漢人民終於可以重登黃鶴樓,極目楚天舒。


這個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春節來了又走,櫻花開了又謝,1000萬武漢人“封一座城,護一國人”,是可敬的,高尚的。


病毒爆發在武漢,但武漢並不帶有原罪。


再不解封,武漢人真的就要瘋了。


但,當前疫情形勢更為撲朔迷離,解封並不意味著撤防,可以打開家門融入世界。


後武漢時代,危險仍未解除。

(一)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解封前夜,再讀毛主席這句詞,許多人熱淚縱橫,長歌以哭。


從23日正式封城,嚮往自由的武漢人已經憋了很久很久。作為抗疫戰爭的主戰場,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也書寫了歷史。


短短的76天,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微如滄浪,但留下的歷史回聲卻註定響徹千年。


無論是當初的封城,還是今日的解封,對於全國乃至全人類的疫情抗戰來說,都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進入倒計時,市內交通已經恢復運營,人們走上街頭,店鋪重新開張,整個城市慢慢醒來,人間的煙火氣開始瀰漫。


江漢關的鐘聲敲響了零時的期待,接近6萬人早已收拾好冬天的行囊,準備踏上春天的列車。


奔向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工廠,養育自己的父母,和日夜思念的妻兒。


第一列動車,將於6:25分,從漢口開出,駛向省內的荊州。


第一列高鐵,將於7:06分,從武漢始發,駛向省外的南寧。


而8日全天,將會有276列旅客列車從武漢,開往上海、深圳、成都、福州、南寧等地,其中武漢地區始發54列。


他們將手持“綠碼”,眼含熱淚,離開這個人生突然被按下“暫停鍵”的地方。


除了鐵路交通,機場航線也同日復活。除北京和國際航班之外,其它國內航線將全面恢復運營。


離漢通道全面打開,英雄的江城重回人間!

(二)


武漢解封,解的並不是一座城。


而是全國抗疫大局中懸著的一顆心,提著的一口氣。是推動全國有序流動、全面復工復學的重要舉措,有著不同尋常的戰略意義。


但解封並不意味著慶祝勝利。


很多人又開始好了傷疤忘了疼,琢磨“去哪兒”,想著“餓了麼”,景區爆滿,餐廳爆棚,人滿為患,四處撒歡。


武漢重啟,不是“一夜回到疫情前”,而是不扎堆不聚集,平滑進入一個新的防控階段。


注意!不是全面開禁,而是有序恢復,有序流動!


在當前形勢下,病毒已在全世界蔓延,傳播途徑更為詭異,捲土重來未可知。武漢解封,依然面臨著巨大的二次爆發風險。


在這種情境之下,作出這樣決定,是非常艱難而且痛苦的。


因為,在打完抗疫上半場時,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我們就發現病毒並不那麼容易發現,而是隱藏在大量的假陽、假陰和無症狀患者中!


正如王辰院士所說:別以為已經勝利了,大家只是對新冠缺乏想象力。


專家對於病毒的認識,已經遠遠超出了已有的認知世界。


4月1日,武漢市新增無症狀感染者35例;


4月2日,武漢市新增無症狀感染者51例;


4月3日,武漢市新增1例確診病例,為無症狀感染者轉確診。


這些無症狀感染者由於很難檢測和發現,他們的自由流動將使“健康碼”淪為擺設。


他們的存在,成為解封前的最大變數。


封與解,考量智慧與勇氣。

(三)


應該說,政府有高人。


與歐美一些國家半推半就的“群體免疫”模式相比,重情重義的中國人做不到踏著屍體求免疫,那不是人道主義,更不是人權至上。


一場疫情,就徹底扯下了歐美國家所謂人道主義的遮羞布。


3月11日,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過去。也就是說,這次以武漢為主戰場的戰疫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


同日,湖北開了一個重要的會,作出了兩個決定:


自3月25日零時起,武漢以外地區解封。離鄂人員憑湖北健康碼即可有序流動。


自4月8日零時起,武漢解封。離漢人員可憑“綠碼”安全有序流動。


這兩個14天正是專家給出的兩個“病毒潛伏期”,也是對武漢解封的最後考驗。


遺憾的是,第一個考驗期內,湖北和武漢已經多日新增清零。在第二個考驗期內,無症狀患者出現了。


據武漢大學呼吸科專家楊炯透露,目前武漢尚有一兩萬無症狀感染者,並且還有一部分復陽病例。


這些無症狀感染者會不會成為新的傳染源?


是否需要再次延長武漢的解封時間?


對此,他們沒有向恐懼妥協,而是堅持了科學防治。


鍾南山院士表示,無症狀感染者有明確的傳染性,但是不是有很高的傳染性,現在則沒有證據來說明。


中日友好醫院的呼吸專家林江濤也指出,絕大多數無症狀感染者不具備傳染性。


在接受財經專訪中,他作了一段林式科普:


無症狀感染者存在的前提,是人數更多的有症狀感染者,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今,有症狀的患者在逐日減少,你的擔憂怎麼卻增加了?


捱過最黑的夜,就不要害怕黎明。


於是,武漢如約重啟!


(四)


但重啟,並不意味著全面放開。


全國的抗疫成果來之不易,武漢的犧牲有目共睹。不能得意而忘形,相約賞花把酒言歡還為時過早。


解封,是為了企業復工、城市復活、生活復甦,這一切是要在健康安全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而不是無視當前的疫情複雜程度,盲目樂觀。


對此,人民日報也特別提醒三條:


零新增不等於零風險,

解封不等於解防

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


考慮到外圍疫情風險仍在繼續擴大,昨晚湖北省抗疫指揮部再發通知,自4月8日零時起:

1,撤除武漢市交通管控卡口,有序恢復鐵路、民航、水運、公路、城市公交運行;


2,各地要繼續強化小區管控,嚴格進出人員管理,非必要不出小區、不出市、不出省。


這就很有意思了。兩個要求看似矛盾實為統一。那就是解與封差異進行,放與收交替遞進,確保該放的放出去,該封的不放鬆。


解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遵循分區分級、分類分時原則。先把困在武漢的外地人,非走不可的本地人放走,否則,他們的天就要塌下來了。


而非必須出城的本地人,可能大範圍出行,可能還須時日。大疫之下,義字為先。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別擔心,傷口也會向時間妥協。

但我最擔心的還不是無症狀者,而是後武漢時代的“恐漢症”。隨著武漢的解封,“內防反彈”的任務必將更加艱鉅。

病毒之外的地域歧視和偏見,才是全面復工復市階段的最大障礙。


再也不能出現第二個九江事件了。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熬得住孤獨方能等到花開。

歡迎武漢,重回人間!


(摘自 燕梳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