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性防卫

不知道你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自己没有耐着性子听对方把话说完,而是着急争论和辩护,最后导致聊天并不愉快。

如果着急辩论的人是自己,可能会因为对方没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而后悔.如果着急辩护的是对方,觉得对方没有充当好一个好的倾听着而后悔自己倾诉的行为。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人都有表达的需求,并且关注点一定是自己优于别人。

心理学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习惯性防卫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比如,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小子又走狗屎运了;而当我们自己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肯定觉得,这可是我辛苦努力应得的结果!说我走狗屎运的,你们都是诽谤!

这里让我想到蔡康永的观点 :人总是能准确的指出别人的问题,但总能给自己的问题以合理的解释,就比如责怪运气或者天赋,看到别人走路踩到狗屎会说别人走路不认真,自己踩到则会说 真倒霉,时常站在第二人称观察自己,会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

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的避免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比如在今天谈话中我充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倾听者还是倾诉者,亦或者是自由谈论着,这时候最好的就是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听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切记不要着急辩护,等对方说完之后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性防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