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身為齊國國相的管仲,是一位頂尖的經濟操盤手。在各諸侯國間的明爭暗鬥中,齊國之所以能衝出重圍,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和管仲接連取得貿易戰的勝利,有直接聯繫。

打貿易戰,關鍵得有錢。管仲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聘為國相之後,採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抓錢”。齊國因為靠近海邊,有魚鹽之利。魚也好、鹽也罷,都是各國的必備糧食,齊國利用官辦魚鹽與其他國家做生意,大發其財。有了錢,管伸開始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軍事上聯合其他小國;經濟上大打貿易戰,讓許多國家因為管伸的權謀吃了大虧,不得不尊齊桓公為霸主。依據各國不同的國情,管仲有不同的貿易戰打法。

衡山國是一個擅長打造兵器的國家,當時各國都去採購衡山國的兵器。管仲看準時機,高價採購大批衡山國製造的兵器,衡山國人看到兵器行業這麼賺錢,於是全民造兵器,大發“軍火財”,沒有人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了。管仲又高價收購各國的糧食,使各國富餘的糧食都流入齊國。這樣一來,齊國雖然花了大價錢擁有了兵器和糧食,卻破壞了衡山國的經濟平衡。突然有一天,管仲下令停止收購兵器和糧食,攻打衡山國。此時的衡山國空有錢財,卻買不到糧草。衡山國不戰而敗,俯首稱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衡山之謀”。

對待臨近的魯國和梁國,管仲則採用了“綈謀戰略”。魯國和梁國盛產“綈”,這是紡織品的原料。管仲讓齊桓公帶頭穿綈做的衣服,並重金獎賞購買綈的齊國子民。放眼望去,齊國都城之中,人人都穿著綈做的衣服。魯、梁二國也大發橫財,國民皆棄田而產綈。隨後,故事重演。當綈服熱到達高潮後,管仲又突然在齊國禁絕綈布,改穿綿布,並將糧食定為違禁品,嚴禁流入魯、梁二國。這下,魯、梁二國的子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不得不臣服齊國。對待老牌強國楚國,管仲的“貿易戰”照打不誤。楚國和齊國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管仲看準了楚國是山水之國,盛產鹿鳥動物,於是給齊桓公出主意:“公貴買其鹿”。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諫議,像對待衡山國一樣,大量高價採購楚國的鹿鳥。楚王不明就裡,看到發財的機會來了,命令楚民舉國抓鹿賣給齊國。這一場鹿鳥交易,楚國足足賺了齊國兩千萬銅錢。令楚王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楚國疆界,無盡良田因此陷入荒蕪。楚國有大量的金錢,卻只能進口糧食。楚國不得不求助囤積了大量糧食的齊國,將它推上霸主的寶座。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弱宋”的貿易之道

和之前的“強漢”“盛唐”等大一統王朝相比,宋朝的疆域面積最小,被稱為“弱宋”。兩宋時代先後面臨著遼、金、西夏、蒙古的軍事威脅,但宋朝卻是遼國、金國、西夏四個國家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擁有長達三百年的歷史。為什麼弱宋會比遼國、西夏、金國活得更久?深究起來,會發現與其貿易戰略有關。

眾所周知,宋真宗在遼國的軍事威脅下,被寇準逼上了前線御駕親征,並取得了對遼戰爭的勝利。但勝利後的北宋卻與遼國簽訂了極不平等的“澶淵之盟”:每年要賠遼國歲幣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打了勝仗卻要賠戰敗國錢,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但宋朝自有打算,第一,抵禦遼國,需要軍費三千萬兩,跟賠償遼國的三十萬銀絹相比多得多;第二,宋遼和平之後開放了交易市場“榷場”,北宋的鐵器、瓷器、絲綢、茶葉、稻米換遼國羊、馬、駱駝等,可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遠遠高於三十萬的歲幣與絹布。尤其是遼國向宋朝出口的優良馬匹,反過來又裝備了宋朝的騎兵,兩國近百年未打仗的結果,是經濟上拖垮了遼國,軍事上遼國也敗在新興的金國之手,最後竟然被宋、金夾擊導致亡國,遠逃中亞一帶。

對於西夏,宋朝反其道而行之。西夏灘鹽蘊藏量豐富,北宋雖與西夏開放了兩處榷場,鹽卻是違禁品。不過這一手段並不構成威脅,北宋自己有鹽,不需進口。古時西夏國土處於西北荒漠,土地貧瘠,缺糧少米,與北宋的貿易一直是逆差,經濟上無法與宋朝抗衡。為了對付北宋,西夏利用地理優勢掐斷了陸上絲綢之路,北宋的“海上絲綢之路”由此興起。西夏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此以往經濟上嚴重依賴北宋,最後被新興的蒙古國所滅。

如果說宋朝依靠的,是與各國的貿易順差和天然的地理優勢,來維持一國的生命力;那麼發行貨幣“交子”解決難題的張詠,便是依靠急中生智的大智慧了。

張詠是世界上公認的“紙幣之父”,此名號來源於宋太宗與蜀地產生的貿易摩擦。起先,蜀地民眾交稅只交糧食等實物;但宋太宗為了斂財,規定除了實物外,還要交納部分銅錢,並且銅錢的交納比例逐年提高。這項措施造成的後果,是蜀民拿著糧食去官府兌換銅錢交稅,官府卻藉機盤剝百姓。官府的財政問題解決了,老百姓卻被逼得走投無路。民怨沸騰,催生出了王小波、李順起義事件。朝廷派花甲之年的名臣張詠去鎮壓起義,安撫百姓。為了解決銅錢攜帶不便的問題,張詠以當地十六家富商為擔保,發明了一種可兌換錢幣的紙券—一交子。這“交子”,便是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的發明,解決了銅錢攜帶不便的難題,重振了蜀地的經濟。用交子代替銅錢進行交易,為人民經商提供了方便。蜀地問題解決以後,交子向全國乃至外國推廣。

交子這種紙幣的原材料,最初為桑樹葉。倫敦英格蘭銀行中央的一個天井裡,種有一顆中國桑樹,就是為紀念張詠和他發明的交子而種。'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張居正的“鐵鍋貿易戰”

張居正是明朝一位優秀的改革家、政治家、名相,同時也是一位精通貿易戰的經濟大師。熟悉明朝歷史的人應當知曉,明朝中期面對的外部威脅,主要是蒙元分裂出來的一支部落政權瓦剌。瓦剌對於明朝虎視眈眈,1449年,瓦剌領袖也先率兵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後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舉國震驚;要不是于謙力排眾議,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明朝早已覆滅在瓦剌手上。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沒有硝煙的較量——2600多年前的貿易戰

後來,瓦剌與明朝進行榷場交易,除了茶葉、布匹、棉花、食糖、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還希望採購到硝磺、盔甲、弓箭等“軍火物資”。當然,明朝也不傻,將這些物資列為禁品,不賣給瓦剌。瓦剌為了得到這些重要的軍用物資,想了許多辦法,其中一個就是申請購買明朝的“鐵鍋”。鐵鍋是生活用品,瓦剌認為明朝沒有理由拒絕。聰明的張居正很快就覺察出瓦剌人的圖謀,鐵鍋雖然是生活用品,但熔化後就成了鐵,轉眼就能變成戰略物資。賣給他們,還是不賣給他們?賣給他們,有疑慮;不賣給他們,容易給瓦剌把柄,引發戰爭。

經過深思熟慮,張居正想到了應對辦法,一則賣給他們,但只賣給他們廣東產的“廣鍋”;二則賣給他們有附加條件,舊鍋換新鍋。此舉一方面創造了一個極高的門檻,廣鍋熔點很高,無法輕易熔化;另一方面張居正要求瓦剌人“舊鍋換新鍋”,大大控制了出口到瓦剌的鐵鍋數量,即使他們攻克了技術,對明朝也構不成威脅。

張居正的鐵鍋貿易戰既粉碎了瓦剌的陰謀,又促進了雙方的貿易,明朝無形中取得了一場貿易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