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引言

在《三國演義》中,陳宮在前期是一位活躍人物,而且,在羅貫中老先生的筆下,陳宮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化身。為什麼這麼說,請聽筆者細細道來。

首先,陳宮在中牟縣放走了曹操,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佳話,體現出了陳宮的“義”。這個義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恩小義,而是國之大義。

其次,陳宮在曹操殺死呂伯奢,說出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後,毅然離開了曹操,體現出了陳宮不與曹操同流合汙,心懷仁慈之心的“仁”。

再次,陳宮歸附呂布後,屢次率軍擊敗曹操,打得曹操只得放棄攻擊徐州,甚至在濮陽一把火差點燒死曹操,其用兵不可謂不高明,體現出了陳宮用兵如神的“智”。

最後,陳宮在下邳被曹操打破,自身被俘的情況下,對曹操的招降不予理睬,而是毅然決然的赴死,體現出了陳宮的“忠”。

可惜,陳宮有呂布這麼一位豬一樣的戰友,所保非人,在自身才華未得大施展之前就匆匆謝幕,誠為可嘆!

陳宮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簡直就是一位標杆似的人物存在,那麼,在正史的《三國志》中,陳宮仍然是這麼一位值得後世人敬仰的人物嗎?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陳宮為什麼要投靠曹操?

曹操在逃出洛陽時確實被一位亭長捉過,後來逃出,與陳宮無關。當時,袁紹向朝廷舉薦曹操出任東郡太守,可這是一張空頭支票,根本兌現不了,因為此時東郡掌握在黃巾軍手中,是需要曹操自己把東郡拿下來才可以做太守。陳宮就是在此時投靠到曹操麾下。因為陳宮本身就是東郡人,在東郡士族中有一定的影響力,算是東郡士族的一個代表人物,所以,曹操對陳宮還是比較重用的。

在漢末,士族雖然沒有魏晉時期的勢力那麼大,但是一個地方諸侯如果沒有得到本地士族們的支持,要想立住腳也不是很容易。反之,士族們如果不投靠軍閥,則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又得不到保障,因此,士族們和軍閥們之間是一種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互為依存的關係。陳宮的投靠,不完全是個人行為,而是代表著東郡士族們支持曹操的一種態度,因此,曹操對陳宮的重用就顯得順理成章。

當時的兗州刺史(東郡歸兗州管轄)劉岱剛死於與黃巾軍的戰爭中,兗州處於無主狀態。陳宮此時也為曹操盡心盡力,據史書記載:

兗州刺史劉岱亡,陳宮謁操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陳宮對曹操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也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陳宮對曹操的期望並不僅僅是能夠做一個尊王攘夷的臣子,而是要做像西楚霸王那樣的人物。

我們知道,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在名義上是楚懷王的部下,但實際上楚懷王已經成為了傀儡,並在項羽滅秦後被殺。陳宮以項羽來期許曹操,可見陳宮在此時已經有了希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臣之心。

在很多記載中,都說陳宮去遊說濟北相鮑信,才使得兗州官員擁戴曹操做了兗州牧,其實不然。在擁戴曹操做兗州牧這件事上,陳宮充其量起到了一個行人(使者)的作用,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鮑信。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鮑信和曹操的關係非常好。早在討董卓之時,二人就交往甚密,並且對天下大事有著相同的看法。據記載:

信獨謂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遂深自結納,太祖亦親異焉。

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蕩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響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太祖善之。太祖為東郡太守,表信為濟北相。

從這段記載來看,鮑信對曹操的評價很高,甚至有著“君殆天之所啟”的極大期許。曹操也投桃報李,在擔任東郡太守之時,舉薦鮑信為濟北相。

曹操此舉有著極深的用意,因為曹操認識到,東郡的黃巾軍不足懼,早晚會被自己消滅。可是,東郡太小,其人口和財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自己爭雄天下,要想擴張勢力,勢必要在兗州做文章。可是兗州刺史劉岱也曾經是討董卓的一路諸侯,又和自己沒有矛盾,佔據兗州沒有名義。而舉薦鮑信出任濟北相,就相當於在兗州刺史劉岱身邊埋下了一個伏筆,早晚會為自己所用。

曹操在東郡擊敗黃巾軍後,大量的黃巾軍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曹操有意識的驅趕到了兗州,這又是曹操的計策。劉岱雖然是一路諸侯,但是手下可用的將士並不多,要想消滅黃巾軍,最大的可能就是向近在東郡的曹操求援,而曹操就可以順理成章的進入兗州。可如此一來,兗州很有可能會落入曹操手中。因此,鮑信提出要劉岱深溝高壘,不與黃巾軍正面交戰,同時向曹操求援的建議被劉岱否決。因為劉岱知道,如果向曹操求援,那無異於引狼入室。

劉岱戰死後,兗州群龍無首,在鮑信的推動和陳宮的遊說下,兗州官員默認了請曹操擔任兗州牧這個事實。就這樣,曹操謀劃在前,鮑信響應在後,外加陳宮的推波助瀾,兗州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在這件事上,陳宮雖無大功,但確實也起到了作用,也奠定了其在曹操團體中的地位。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陳宮為什麼要背叛曹操?

如果一切無事,相信以陳宮的功績和能力,在曹操陣營中的地位應該不低於程昱。可是,在公元194年,就在曹操率軍南下,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攻打徐州的緊要關頭,陳宮卻聯合張邈、呂布反叛,在曹操後背燒起了一把大火。這又是為什麼呢?

關於陳宮為什麼背叛曹操,歷史的記載語焉不詳,僅有寥寥數筆。

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後自疑,乃從呂布,為布畫策,布每不從其計。

在這段記載中,關鍵詞是“後自疑”,陳宮是因為自疑的原因背叛了曹操,那陳宮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自疑的呢?史書上沒有記載。

後世對這段歷史的評論中,都認為陳宮之所以聯合張邈、呂布反叛,主要原因是因為曹操殺死了兗州名士邊讓,使得兗州士民驚懼不安,為了自保計,所以才反叛。據《資治通鑑》評論:

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嘗譏議操,操聞而殺之,並其妻子。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

但只有這一個原因,恐怕也不是陳宮反叛的主要原因。筆者揣測,陳宮反叛,還是兗州士族和曹操之間利益衝突所致。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兗州官員之所以願意接受曹操擔任兗州牧,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能夠消滅黃巾軍,保境安民。

其二、能夠保證兗州士族們的利益。

第一點曹操做到了,在曹操出任兗州牧後,大破黃巾軍,收降黃巾軍三十萬,建立了青州軍,曹操也因此實力大增,成為了漢末舉足輕重的軍閥。

第二點曹操做的不太好。曹操佔據兗州後,為了穩定兗州,勢必要把自己當心腹安插在重要位置上,這就嚴重地影響到了兗州本土世家大族們的利益。但是因為有陳宮和鮑信二人在兗州要害部門任職,尤其是鮑信,和曹操關係非常好,能夠在曹操集團和兗州本土派之間的利益衝突中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這就使得曹操派和兗州本土派之間雖然有矛盾,但不至於爆發。但隨著鮑信戰死,起著防火牆作用的緩衝沒有了,陳宮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又遠不及鮑信,起不到維護兗州士族們利益的作用,就更加激起了兗州本土派們的怒火。

另外,曹操的人才觀與漢朝主流的人才觀不同,主張唯才是舉。在佔據兗州後,曹操雖然沒有頒佈《求才令》,但曹操的人才觀在此時已經形成,也因此匯聚了大量的人才為曹操所用。大量的在世家大族眼中道德敗壞、人品低劣的人進入到兗州官場,進一步壓縮了兗州世家大族們的生存空間。在日後頒佈的《求才令》中,曹操說:

“負汗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

通俗的說,曹操的人才觀就是不管你的人品如何,不管你以前曾經做過什麼,只要是你有才,我就重用你。曹操的這個觀念與漢朝士大夫們的道德觀嚴重衝突,這就使得兗州的士族們對曹操更加不滿。

為此,兗州士大夫們經常向曹操表示不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邊讓,可被曹操所殺,並且株連滿門。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邊讓被殺事件,使得兗州士族與曹操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陳宮夾在中間可謂是左右為難。並且,陳宮也認識到,自己也是兗州士族中的一員,必須要有自己的傾向性,要麼向程昱那樣徹底倒向曹操,與兗州士族們為敵;要麼和兗州士族們聯合,推翻曹操。如果想要採取中立態度,那就會被兩方唾棄。在兩難之間,陳宮選擇了與兗州士族們站在一起。

公元194年,曹操率軍南下,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攻打徐州。一路上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因戰亂而逃到徐州的士民被殺掠殆盡。雖然後世認為作惡的都是曹操收降的青州軍所為,但是青州軍也是曹操部下,部下作惡,主帥能逃得了干係?而且,曹操也不是清白的,歷史上著名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就是曹操在這一時期有組織作惡的編制。

曹軍的倒行逆施終於使得陳宮與兗州士族們等到了反叛的機會。在陳宮的號召下,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引領呂布進入兗州為主,一時之間兗州數郡郡守皆響應起事,僅餘鄄城、範城、東阿 三座縣城尚屬曹操領地。由此可見,曹操在兗州的勢力遠不足於壓服兗州士族,忠誠於曹操的僅有曹操的老班底夏侯惇和荀彧、程昱寥寥幾人而已。

這次事件與其說是陳宮的影響力大,還不如說是兗州士族與曹操正面對抗的一次勝利,陳宮在這其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陳宮為什麼要背叛呂布,呂布為什麼要選擇容忍?

陳宮的反叛對於新興力量的曹操而言,危害是巨大的。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曹操快速發展的勢頭。在公元194年~195年,曹操費了兩年的時間,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這次反叛的危害。公元195年,隨著陳留太守張邈的被殺,曹操徹底摧毀了兗州士族們的勢力,兗州最終平定。

對於陳宮而言,選擇與呂布合流,並不是因為呂布具有能夠執掌兗州的能力,而是為了對抗曹操,需要尋找一位武勇之人而已。但是,隨著與曹操戰爭的失敗,流落徐州,呂布輕狡反覆、見利忘義的本性更加暴露無遺,這和漢朝士大夫們奉行的人生觀、道德觀格格不入。但是,在《後漢書》等古籍中並沒有關於陳宮和呂布之間有過反目成仇的記載,反倒是有呂布雖然不怎麼聽陳宮的建議,卻對陳宮十分敬重的記載。可是,在建安七子王粲的《漢末英雄記》中卻有著這樣一條記載,暴露了呂布和陳宮的真實關係。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布將河內郝萌反......萌將曹性反萌,與對戰,萌刺傷性,性砍萌一臂。順砍萌首,床輿性,送詣布。布問性,言萌受袁術謀。“謀者悉誰?”性言“陳宮同謀”。時宮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也。

這條記載是孤證,但是有其真實性和合理性。陳宮出身士族,有著自身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面對呂布這種見利忘義之徒,時間久了,自然會產生反感。雙方並沒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是為了生存才走到了一起,當具有世家大族背景的袁術伸出手來招納的時候,陳宮選擇投向袁術也是自然的事。

不過,在這次反叛中,並沒有陳宮直接參與的證據,這也是呂布平息反叛之後,召集大家議事,陳宮依然在座的原因。當曹性指認陳宮是郝萌同黨的時候,陳宮面紅耳赤,大家都發現了,呂布也心知肚明,但是,以呂布的性格,在有明確指認的情況下,依然以陳宮是大將的理由選擇容忍,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大家深思了。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以筆者揣測,陳宮在主動投向袁術或者在袁術招納時,並沒有馬上起事或者同意,或者在知道郝萌也被袁術招納的時候選擇了中立,其想法應該是這樣的:郝萌起事如果成功,那他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善後;如果郝萌起事失敗,那麼自己僅是一個旁觀者或者中立者,並沒有直接參與到反叛,即使呂布心中不滿,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陳宮的選擇是正確的。

結論

呂布之所以在曹性明確指認陳宮是郝萌同黨的情況下,依然採取了容忍陳宮,並不是因為陳宮是大將,而是陳宮手中握有兵權。

陳宮本身是謀士出身,但在聯合呂布反叛曹操的時候,手中應該掌握了兗州不少的兵權,而且,在戰敗後,活下來的兗州士族有大部分跟隨陳宮來到了徐州(其餘士族依附陳留太守張邈),如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這些人手中掌握有大量的財富和部曲,又以陳宮馬首是瞻。如果呂布不能容忍陳宮,那麼,在呂布內部就會發生一場危害遠勝於郝萌謀反的內亂,這對於本身就勢單力薄的呂布而言,是無法接受的。另外,陳宮和呂布之間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合作和聯盟的關係,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在呂布軍中,還有很多這種現象,如北地太守張遼就是獨率一軍,和呂布是一種合作的關係,這也是在呂布戰敗後,張遼可以活下來,而呂布直系部下的高順卻必須要死的原因。

綜上所述,呂布之所以會容忍陳宮,是因為害怕自身內部出現更大的內亂,而陳宮呢,也是因為採取了中立,並沒有直接參與到郝萌的謀反中,使得和呂布之間並沒有出現無法調和的矛盾,大家為了抱團取暖,在曹操的壓力下生存下去,所以採取了摒棄前嫌的做法來維持這個反曹聯盟的存在。

面對陳宮的背叛,呂布為什麼選擇了容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