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比吃飯,就講究個營養均衡

有些人會把“讀書”這個詞看得十分“高大上”,但其實在互聯網的時代裡,每個人每天都在閱讀。這時候“讀書”這件事本身就不再是“居廟堂之高”,而是已經在江湖之中。這時候,我們不妨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每天都在看什麼呢?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認為閱讀是有優劣的,我們要進行優質的閱讀。但認真說來,“優質”這個詞本身就是模糊的,它的定義因人而異。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自己要讀的書,為自己補充“優質”的內容呢?其實,讀書就好比吃飯,也要講究個營養均衡。在《越讀者》這本書裡,作者提到的關於閱讀的四種分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讀書”好比吃飯,就講究個營養均衡

主食性閱讀

”主食性閱讀”也可以叫做“生存性閱讀”。有時候,我們為了工作和生活,不得不進行一些專業性的閱讀,以擴展自己在知識面或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這樣“主食性的閱讀”主要是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比如,學生上學所讀的教科書,白領上班要讀的自我提升、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書,這些都屬於主食性的閱讀。

一個人想要生存下去,白米麵粉這樣的“主食”對我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讀書也是這樣。

必要的主食性閱讀會幫助我們維持自身的“專業性”,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警惕,人不能光吃主“主食”,不然我們很可能會因此錯過很多美食。

美食性閱讀

“美食性閱讀”又可以稱為“思想需求的閱讀”。像那些大浪淘沙之後流傳下來的經典,往往就可以滿足我們對於“美食”的需求。這樣的書籍不會直接給你提供什麼方法論的指導,但卻會讓你的精神為之一震,涵養神思,去探求人類靈魂深處的共鳴。

不過,提到經典,很多人都會感到頭疼,覺得晦澀難懂。於是,還沒翻開書呢,就已經覺得自己讀不完了。

“美食”的這種讓人望而卻步的特性,確實拉大了它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不過,就像帕斯卡名句說的那樣“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我們在生存需求之外,還尋求思想的滿足。

“美食性閱讀”所能帶給我們的享受是“主食性閱讀”所無法比擬的。

“讀書”好比吃飯,就講究個營養均衡

果蔬類閱讀

“果蔬類閱讀”也可以叫做“工具需求的閱讀”,是指我們對於字典這樣的工具書類的閱讀。為什麼把工具書比作蔬菜和水果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從不吃蔬菜和水果的話,不會影響他的生命安全,但一定會讓他消化不良,缺乏營養,工具書也是這樣。

字典是幫我們查明字音字義的,如果我們在閱讀時遇到了不認識的字詞,而影響到了整篇文章的閱讀,這時候去查字典,幫助我們疏通文意,不就是起到了幫助消化的作用嗎?想想我們初高中時做的英語閱讀理解,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一點了。

不過,“果蔬類閱讀”卻經常是被我們所忽視的,這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因為錯誤的理解一但造成,而你也從來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那它就會變成永遠的誤會。

甜食類閱讀

“甜食類閱讀”又可以稱之為“休閒需求的閱讀”。聽名字就知道了,這是一類消遣性的閱讀,比如漫畫、八卦、網絡上的類型小說等,這些就屬於這個範圍。人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尋求深刻,人總會想要放鬆,這是人性的規律,所以“甜食”的存在是十分合理的。

而且,不僅我們普通人難以抵擋“甜食”的誘惑,就連歷史上的巨人也難以抗拒。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在晚年進行研究工作時,最好的放鬆方式就是看浪漫的愛情故事。為此,他甚至主張:政府應該明令禁止,所有的愛情故事都應該以喜劇結尾。

不過,甜食的危害我們也是知道的,偶爾食用身心愉悅,可一但過度,就容易給你帶來加健康上的困惱。對於閱讀也是這樣,如果你每天只給自己的大腦餵養“甜食”,是不是很容易造成“腦滿腸肥”的結果呢?

“讀書”好比吃飯,就講究個營養均衡

讀書說到底也是一件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所讀的書名也會不一樣,但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書籍,都應該記住以上的四個分類。

讀書就像是吃飯,吃飯是為你的身體補充養分,而讀書則是在為你的大腦補充養分。現代人對於吃飯的營養均衡變得越來越重視,那對於大腦補給的營養均衡我們是不是也該注意一下呢?

宋代詩人黃山谷有句很有名的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古人三天不讀書便覺得自慚形穢。我們如今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日日讀書,但你一定每天閱讀。

在閱讀的時代裡,我們更應該講究讀書的“營養均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