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二)攻滅東突厥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二)攻滅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

本著落井下石的原則,唐朝立即撕毀了渭水之盟,其實東突厥壓根也沒遵守過合盟。此番對東突厥開戰,事關此後大唐國運。如若戰敗了,對於剛剛立國的唐朝而言,後果不堪設想。當年漢朝同匈奴開戰,雙方膠著鏖戰長達百年,損耗了漢朝太多國力。為避免重蹈漢匈戰爭的覆轍,唐朝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精心備戰多年,只為能畢其功於一役。絕不給東突厥東山一絲喘息之機和東山再起的機會,徹底蕩平東突厥這個懸於漠北的心腹大患。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10餘萬精銳唐軍在名將李靖的統帥下,分兵六路討伐東突厥。有唐代戰神美譽的李靖兵出奇招,以三千騎兵突襲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就在李靖突襲定襄的同時,李靖又命另一位唐代名將李勣,率部從雲中發兵。直逼陰山之南,阻斷頡利可汗大軍的退路。進而兩路夾擊,一舉端掉漠北的東突厥汗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定襄會戰。在唐軍將士的奮勇衝殺下,東突厥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是一敗再敗,損失慘重,被迫退守鐵山,待其收集殘兵敗將,只剩下了區區幾萬人馬。戰後,唐太宗對李靖氣貫長虹,直搗黃龍的軍事壯舉,大為讚歎道:“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二)攻滅東突厥

頡利自知已身陷險地,為求能擺脫困境,他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上,卻在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至漠北,伺機東山再起。當時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等去突厥撫慰,並命李靖率兵接應。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與李績會合,兩位名將久經戰陣,深知在你死我活的軍事鬥爭中,斬草不除根,必至後患無窮。二將相與定謀,認為“頡利雖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於薛延陀等部,則很難追殲;今唐儉在突厥,頡利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可不戰而擒之”。於是李靖令李績統大軍繼後,自己親率精騎萬名,各備20天口糧,連夜出發,夜襲陰山,不幹掉頡利,誓不罷休!

當時唐朝派遣的議和使臣唐儉正在東突厥的大營中,頡利可汗毫無應戰的準備。二月甲辰(3月27日),李靖命令蘇定方率領二百精騎為前鋒,乘霧前進,進至東突厥可汗的牙帳七里的地方,才被突厥軍發現。如同驚弓之鳥的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突厥軍也四散而逃。李靖的一萬鐵騎隨即殺到。一番激戰,唐軍陣斬萬人,殺死隋朝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俘虜男女十餘萬人,牲畜數十萬頭。就在李靖發動磧口之役的同時,李勣部火速北進,截斷了頡利可汗北逃的道路。頡利可汗率一萬多殘餘兵馬,打算冒著嚴寒強行通過大漠,進而撤退至漠北。率部嚴陣以待的李勣,狠狠給了頡利可汗一迎頭痛擊。一戰下來,頡利殘部向西潰敗,李勣趁機掃蕩其餘突厥部落,漠南突厥各部共計五萬餘人向李勣投降。頡利可汗本人也被唐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虜。突利可汗等紛紛降唐,漠南之地遂空,東突厥滅亡。

為保家國安危,唐朝被迫選擇對東突厥開戰。從國家戰略角度講,無疑是正確得。但這就有個問題了,開戰並不意味著非要把東突厥徹底滅亡。唐朝完全可以效法隋朝的做法,只要能重創突厥,使其無法威脅中原即可。唐朝為何非得要徹底滅亡東突厥那!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嚴防突厥勢力死灰復燃。突厥自北魏末期立國以來,雄踞北方,其疆域盡有東至黑龍江,西抵鹹海、吐火羅。幅員之廣闊,實力之強悍,匈奴不及也,更遠非柔然等政權所能相比。自突厥立國伊始,便是南方的中原王朝心腹大患。內地北周、北齊、南梁三方對峙時,甚至一度出現了北周、北齊爭相尊奉、討好突厥的局面。突厥他缽可汗狂因而狂妄說道:“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強大的隋朝建立後,突厥汗國被肢解成東突厥、西突厥,同時分裂後的突厥被隋朝打得服服帖帖。但啟民可汗在位時,通過蓄意蟄伏、休養生息,原本淪為隋朝附庸的東突厥汗國逐漸恢復了元氣。始畢可汗一度兵圍雁門關,差點要了隋煬帝的命。從此,東突厥再度稱雄漠北,狼頭大纛南指,戰火硝煙重又肆虐內地北疆。面對如此難治、頑強的勁敵,唐朝認準了必須將其徹底滅亡,否則難保東突厥不會死灰復燃。

第二、順應民意,儘快消弭戰亂。唐朝初立不久,國內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急需一個安穩的社會環境,來調養治癒隋末唐初戰亂所造成的巨大創傷。恰逢此時,落井下石的東突厥趁火打劫,頻頻騷擾唐邊,給唐朝造成了巨大的人員、物質損失。唐朝的黎民百姓實在不願再陷於流離戰火中了,他們太渴望久違的和平能夠快點降臨。基於此,唐朝自然要畢其功於一役,儘快、徹底解決東突厥對中原的威脅。唯有如此,才能順應唐初社會的民心、眾望。

第三、避免戰勢遷延日久,空耗寶貴的國力。當時唐朝的國力尚未從隋末唐初的戰爭中恢復國力,實在無力,也無法支撐一場漫長的戰爭。唐朝真心懼怕這場同東突厥的戰爭,會打成漢匈戰爭那樣曠日持久。當年漢武帝坐擁文景兩代皇帝留下的雄厚底子,他自然敢放開膀子,跟匈奴全面開打。可唐初的境況遠遠不及文景之治後的漢朝,唐朝絕對吃消不住長期鏖戰得。一旦戰況出現膠著,遷延下去,極有可能會導致唐朝社會陷入動盪,乃至政權出現更迭,重蹈隋朝窮兵黷武而喪國的覆轍。為防止戰勢遷延,透支唐朝有限的國力,唐軍在出擊伊始,便定下大策方針,力求速戰速決,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拿下東突厥。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唐朝不打則已,一旦開打必然竭盡全力,定要把東突厥汗國徹底滅亡,永除後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