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棄兒的完美逆襲

一個棄兒的完美逆襲


01

一眼看到這個小姑娘,就像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的兒童一樣,如果再看她的穿著打扮,她並不出自家庭殷實的家庭,特別像農村兒童的穿著。特別是臉頰的紅暈,透漏著室外風寒的痕跡。

她是一名棄兒,被家庭拋棄後,一直生活貴州某福利院。後來,被美國一個家庭收養,她終於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可以給這個小小身軀遮風避風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個新的家庭容得下她,整個家庭都非常愛她,養父母和兩個哥哥都把她真正當成了家庭的一份子,對她寵愛有加。

兩年多時間,就讓她發生了完全的蛻變。從一個怯生生的小姑娘變成一個自信大方的小公主,眼睛裡都能讀出這個家庭對她的愛。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

被原生家庭拋棄,寄生於孤兒院,儘管可能衣食無憂,但是肯定談不上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情感沒有寄託,孤兒院裡的環境,我們不可能清楚,但是工作人員面對“一份工作”的態度,顯然無法承接一個個孩子對於“愛和溫暖”的嚮往。

她來到新的家庭,在整個家庭中都被愛和溫暖緊緊包圍,她終於放下了戒備的盔甲,露出了自己的真心感受,她的喜怒哀樂,她情緒終於有人體察,她成了一個被人關心愛護的手心裡的孩子。

她終於綻放了,露出了自信而開懷的笑容。

一個棄兒的完美逆襲

02

反觀在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又有多少個孩子成長成了陽光明媚的樣子,綻放出了自己的小宇宙?

《狗十三》讓很多人看到情不自禁流淚,很多人也說在這部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劇中的李玩折射出了多少人的成長之痛,這種痛無法言說。

有人說,在中國,孩子窮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卻在等待孩子的道謝。

父母之愛子是天性,很多父母也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太多的幸福,父母無疑是偉大的,父母的愛也是深刻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而孩子在成年之後,也對於成長中的父母滿腹牢騷?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十二歲的孩子殺害了自己的親身母親。一個尚需父母保護的孩子,跟生養自己長大的母親究竟有什麼樣的仇恨,讓他將屠刀對準了自己的母親?

調查發現,這個少年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幫忙帶大。由於隔代養育,老人精力不濟,大多采取散養的方式,對孩子缺乏規則教育,更談不上其他的教育。大多數孩子想怎麼樣就怎樣,所以孩子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還沉溺於遊戲。

而缺席多年的孩子的母親,則對孩子管束嚴格。可是散養多年的習慣豈止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母親的嚴格,讓散漫慣了的少年無法接受,於是,他舉起了屠刀。

即使時候,警察詢問,他都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他反而認為“殺的是母親,又不是別人”。其實,這個觀點跟家長打孩子的時候,說的“我打的是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別人”彷彿如出一撤。

這個悲劇的背後,有太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

一個棄兒的完美逆襲

03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要養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才不枉我們做一次父母?

陽光開朗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還能沉得住氣,讓自己的孩子按照該個性發育,但是一旦上了幼兒園,孩子之間有了比較,就光是特長班都已經來不及讓孩子選擇了,如果上了小學,更是如此,孩子一旦成績不好。周遭的壓力就讓家長開始焦慮,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更怕自己臉上無光。

父母的焦慮也傳導給孩子,要不是孩子跟著焦慮,要不就是一副愛咋咋的態度。只剩下家長在那裡空嘆息。

有次在火車上碰到一個去送兒子上大學返程的媽媽,講了一個她和兒子的故事。以前,她總是喜歡對兒子提要求,剛上三年級的兒子給媽媽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隻鳥,自己飛不高,下了個蛋,天天指著這個蛋說,蛋啊,你要給為孃的爭氣啊,一定要飛得高高的。結果,這個蛋變成的鳥也沒有實現媽媽飛高高的願望。鳥媽媽不高興,指著這個鳥寶寶說,早就知道你是隻蠢蛋,果然飛不高。

另外一隻鳥,同樣也飛不高,當然她也有個心願:讓自己的孩子飛的高高的。她下了個蛋,自己默默想著一定要帶著這個蛋飛的高高的。這個蛋一變成小鳥,鳥媽媽就天天帶著她練習飛。鳥寶寶跟著媽媽努力地練習,雖然也沒有實現飛得高高的心願,但是終於飛得比鳥媽媽高了。

鳥媽媽知道自己和孩子都努力了,對鳥寶寶也不抱怨,雖然沒有實現她的夢想,可是兩隻鳥都挺高興的。

後來,這個媽媽就開始身體力行去帶領自己的孩子努力,而不是作一名觀眾,只會指手畫腳。從此,她和兒子之間的交流更加深入了,青春期來的時候,兒子都沒有非常叛逆,親子關係非常好。

陽光樂觀的孩子,從心底裡從這個世界充滿著愛,因為自己也是被愛包圍,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認為別人也跟他們一樣,都是懂得愛的,所以他們的世界是彩色斑斕的。

縱然無法保證孩子可以是出色的人,可是做一名快樂的,被愛環繞的人,其實也是幸福的。


04

有安全的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唯恐“寵壞了孩子”,其實,我們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愛是遠遠不足的。

我們對於孩子多的是什麼呢?看起來是“溺愛”,其實是沒有耐心。隔代教育總是出現很多問題?是因為什麼呢?老人們對孩子們疼愛太多了?不是。當然,不是說老人家不愛孩子。但是,我看到更多的寵溺的原因是老人家嫌吵,不喜歡看到孩子哭鬧,所以孩子提什麼要求就滿足他們。

這只是他們一種“利己”的選擇,當然父母也有可能這樣,比如為了不讓孩子打擾自己,扔給孩子一個手機或ipad,或者是打開電視,讓他們看電視,這樣孩子就可以安靜一會。

但是,這真的是愛嗎?

為了避免吵鬧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對你從內心是不會感恩的。別看他們年紀小,他們都知道,你們只不過是為了讓他們安靜罷了。這樣的“愛”,家長把它們歸納為“愛和付出”,可是在孩子心裡,家長“虧欠了他們的陪伴”。所以才有了,孩子等家長道歉,家長卻在等孩子道謝。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很多很多的愛,再多的愛都不會寵壞他們,但是不是無原則的溺愛。

讓孩子感受到你真心去理解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壓力而犧牲掉對他們的愛,這樣的愛,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也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讓他們內心踏實而溫暖,從內心真正建立起安全感。

那些犯罪的孩子,其實也是無辜的。在他們的經歷中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和溫暖,所以他們不相信有愛,所以才造成他們的犯罪。而那些心裡有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大多也性情平和,因為在他們的經歷讓他們學會了知道什麼是愛,如何去愛。

還有那些缺愛的小姑娘長大後,依然不懂如何去愛,她們對愛的理解會相對狹隘,認為愛就是“男女之愛”,他們或者小小年紀就為愛瘋狂,或者遊戲人間之後再也無力去愛。究其原因,還是得到的愛太少。

咪蒙的助理寫過一篇關於重男輕女的文章,她寫到,別的女孩可以趴在父親的肩頭苦,她自己只能躲到廁所裡,悄悄地流淚。在家裡都沒有一個肩膀可以哭訴的孩子內心是苦楚的,沒有得到過愛的孩子一輩子都覺得不夠完美。

還記得那個“關於自己的媽媽/孩子在心中能打幾分”測驗中,孩子幾乎都給自己的媽媽打了滿分,可是媽媽幾乎沒人給孩子打滿分,孩子對於父母的愛超過我們的想象。

我們卻以各種“為他們好”的藉口“為自己好”,對孩子多點耐心和愛,讓他們做一個內心充滿愛的孩子,自信而金光閃閃。

一個棄兒的完美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