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一說到黑洞,各位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只能進不能出?吃人不吐骨頭?出於博眼球的原因,有些文章把黑洞描寫的極為可怕,再加上人們對未知的恐懼,黑洞被塑造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惡魔”。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絕對不是,人馬君要為黑洞正名,還它一個清白!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黑洞的動畫模擬

黑洞的前世今生

要正名,首先得知道黑洞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在網上已經有足夠多的資料,人馬君就不詳細贅述了,只簡單梳理了一下黑洞的“黑歷史”:

  • 暗星時代:1783年和1796年,約翰·米歇爾和拉普拉斯根據經典力學,分別預言了可能存在“暗星”,即引力強到連光都無法逃脫的星體,這時的光還被認為是純粹的粒子;
  • 理論基礎:1915年底,“科學教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指出引力造成了空間的彎曲,並給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
  • 方程的“精確解”:令愛因斯坦沒想到的是,他的方程僅幾個月後就被趴在一戰戰壕中的史瓦西解出,預言出了真正能夠束縛住光的“暗星”,他得到的方程精確解實際是指無自轉的黑洞;1963年,克爾得到了有自轉黑洞的精確解;
  • 原子彈之父的“副業”: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計算出了黑洞的質量下限——3.2個太陽質量;
  • “黑洞”定名:1968年,約翰·惠勒將“暗星”定名為黑洞並推廣;
  • 黑洞蒸發:1974年,霍金提出”霍金輻射“理論,發現黑洞也會蒸發,不是隻進不出;
  • 終見真容: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世人終於見到黑洞的真面目。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

黑洞的類型和特點

宇宙中的黑洞相當的多,並且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按個頭或者說質量大小,可分為以下幾種:

  • 超大質量黑洞:超過10萬個太陽質量,位於星系或類星體的中心,很可能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在物質密度比較高的區域直接形成;
  • 中等質量黑洞:100至10萬個太陽質量,發現的很少,可能是由恆星級黑洞成長而成,也可能像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直接形成;
  • 恆星級黑洞:100倍太陽質量以下的黑洞,由大質量恆星在引力坍縮後形成,這樣的黑洞數量最多;
  • 微小黑洞:質量與地球相當甚至更小的黑洞,僅可能在大爆炸初期直接形成,但由於霍金輻射,會比較快的蒸發掉。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黑洞導致光線彎曲

實際上,黑洞除了質量大小外,還有兩個特性:角動量和電荷。根據自轉與否和帶不帶電,還可以分成四類:不自轉不帶電(史瓦西黑洞),帶電不自轉(R-N黑洞),自轉不帶電(克爾黑洞),既自轉又帶電(克爾-紐曼黑洞)

黑洞造就了星系和恆星

也許你會認為黑洞是恆星和生命的毀滅者,因為有大量觀測表明黑洞正在撕裂鄰近恆星,吞噬周圍的氣體,彷彿長著一張血盆大口一樣。殊不知,在宇宙演化的早期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卻扮演著星系締造者的角色。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仙女座星系M31

天文學家發現,在每一個較大星系的中心,幾乎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仙女座星系如此,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不例外,這顯然不是巧合。銀河系中心的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嘿嘿,知道人馬君這個ID是怎麼來的了吧),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30萬倍,雖然在地球上看不見,但我們可以通過周圍天體的運動來感受到它的威力。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銀河系中心附近天體的運動軌跡

實際上,這些超大質量黑洞正是星系形成的關鍵!長期以來,對於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在宇宙大爆炸後比較短的時間內,由於密度漲落,在物質比較密集的地方直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黑洞。比較微小的黑洞由於霍金輻射會迅速蒸發,而大黑洞則會因為不斷吞噬周圍豐富的物質而迅速長大。與此同時,它用巨大的引力將物質吸引在周圍旋轉,這些物質後來形成了恆星。而鄰近的恆星和物質的引力又會吸引外側更大區域的物質,最終形成了以黑洞為中心的星系。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宇宙的絲狀結構

另一種說法是黑洞晚於恆星形成。宇宙中密度較高的區域首先形成了第一批恆星。其中的大質量恆星衰亡之後,坍縮為第一批黑洞。這些恆星級黑洞通過吞噬物質而長大,同時不斷融合,形成了超大質量黑洞。而黑洞同樣將大量的物質吸引在它的周圍,構成星系的種子。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黑洞吞噬物質

不管哪種說法,都不能掩蓋黑洞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黑洞與星系之間的密切關係。星系形成之後,物質密度和引力擾動比在星系外的空間更高,促進了星雲中恆星的孕育,包括我們的太陽。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的出現,也與黑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黑洞是星系的調節器

在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中心黑洞是寧靜的,我們甚至無法直接觀察到它們的存在。而在另外一些星系,中心黑洞處於活躍狀態,它們不斷吞噬著星系內的氣體,並從兩極將氣體泵出,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類星體正是典型的活躍星系核。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活躍的星系核:類星體

這種機制使得黑洞對星系內的氣體密度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氣體密度與恆星的形成息息相關,因此黑洞實際上扮演了星系調節器的角色,控制著星系內的恆星形成速度。

黑洞會吞噬一切嗎?不可能的事兒

人們對黑洞的恐懼,有很大一部分源於對黑洞吞噬世界的擔心:也許有一天,地球會被黑洞吃掉,甚至整個宇宙也會被黑洞徹底吞沒,歸於黑暗。這種擔心全然沒有必要,原因有二:

第一,雖然宇宙中存在許多超大質量黑洞,例如TON 618,達到660億倍太陽質量,但是,宇宙是在膨脹的,而且膨脹速度遠遠大於黑洞靠引力拉近物質的速度。具體到我們所在的本星系群,雖然附近的幾十個星系在引力作用下相互靠近,最終可能形成一個巨橢圓星系,但是在更大尺度的空間內,我們距離其它的星系群越來越遠.因此,沒有哪個超大質量黑洞能把宇宙全部吞掉!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宇宙膨脹

第二,即使是星系的範圍內,中心黑洞也不可能全部吃掉所在的星系。由於星系內大量的恆星距離中心黑洞都非常的遙遠,並且都有一定的運行速度,會保持繞星系中心旋轉的狀態,不會向中心跌落。即使根據引力波理論,二體系統的能量會因為輻射引力波而衰減,最終導致二體碰撞,但這一過程非常漫長,可能要比宇宙目前的年齡還要大許多許多倍.再加上黑洞自己還會蒸發,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實際上,星系中的天體數量如此巨大,並不是簡單的二體運動,有大量的恆星會因為彼此間的相互作用而被向外拋離,甚至成為流浪恆星,從這個角度來看,黑洞更不可能把恆星全部吃掉。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黑洞吞噬鄰近恆星

具體到我們的太陽系,它與銀心黑洞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存在被銀心黑洞吞噬的任何可能。但太陽會不會遭遇附近的更小的黑洞呢?也不可能,如果這個黑洞是微小黑洞的話,會在極短時間內蒸發殆盡。而大質量恆星形成的恆星級黑洞,離太陽的最近距離最少也有幾光年(實際上幾光年內沒有任何較大黑洞存在的跡象),這麼遠的距離,黑洞只能欺負欺負伴星,對太陽實在是鞭長莫及啊!

黑洞中奇妙的“時空隧道”和“裸奇異”

從黑洞被預言的過程就可以發現,黑洞的存在,是數學和物理規律的必然結果。黑洞是一個奇點(對於非史瓦西黑洞,可能是一個奇環)。在數學上,奇點是客觀存在的,是自然界一種很平常的現象。而物理學天生討厭奇點,因為這會造成很多不可預知的奇特現象,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時空隧道”和“裸奇異”:真正的黑洞專家彭羅斯研究各類非史瓦西黑洞時,發現這些黑洞的內部時空很特別,它的奇點(或奇環)與時間走向平行,被稱為類時奇點(或奇環)。在克爾-紐曼黑洞中,光和質點的世界線有可能穿過奇環區域,進入另一個時空!在數學上,這個“荒謬”的時空隧道是有可能存在的!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時空隧道(想象圖)

另一種情況更令物理學家頭大:在增加非史瓦西黑洞的角動量或電荷時,黑洞的單向膜區(事件視界內部)可能會變薄甚至消失,奇點或奇環會裸露在外。“裸奇異”是科學家根本不能接受的,它會造成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前一秒還好好的,後一秒突然被奇點吞噬,甚至還會導致因果論的崩潰……

黑洞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其實正是它創造了銀河系

裸奇點的出現,引自《看不見的星:黑洞與時間之河》

彭羅斯無奈之下,提出了一個“宇宙監督假設”,假設宇宙中存在一個監督官,不允許裸奇異的出現。而對於討厭的時空隧道,宇宙監督假設表現為“類時奇異性不穩定”,當光或質點進入黑洞時,會造成擾動,破壞類時奇點,阻斷時空隧道。

黑洞是不是很奇妙?人馬君覺得,對黑洞的研究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從這個角度來看,黑洞的功勞大大滴!

寫在最後

以上,人馬君與大家分享了關於黑洞的種種。各位看過之後,對黑洞的印象有沒有改觀呢?從本質上來看,黑洞是現實世界的一種自然狀態,與人類的好惡無關。它是宇宙中的一個關鍵的基本要素,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的地位甚至比星系和恆星還要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