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美食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並且形成了獨持的飲食文化。在明清時期,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舉國上下追求享受生活,“美食”也迎來了集大成的小高峰。於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袁枚退隱隨園後,對待飲食像對待學問一樣認真、好學。

袁枚曾坦言自己一生"好味,好色,好葺屋,好遊,好友",可以看出,他一直把飲食放在所有喜好之上。每當他要去別人家赴宴,都會帶著家廚一起去,遇到好吃的,就讓家廚多加學習,回家仿照著做,要是那道菜特別好吃,自己也會當場拜師學藝。如此堅持了40乃年,袁枚把學到的精華歸類進《隨園食單》,詳細記述了當時流行的326種菜餚美酒茶飲。

《隨園食單》在乾隆五十七年發行,此後陸續有多個版本出現。它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書中所記載的食譜被稱為"隨園菜",給我們帶來了諸多烹飪實踐方面的啟發。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一.對"本原"味道的重視——簡潔的製作工序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田園的生活,應季的食材,乾淨的美食,原本就是我們應該享受的味道"。中國人一貫對於"純粹"的事物有著好感,在食物方面,"原味"也一直是中華美食追求的一大特點。

食材是飲食的第一步,也是它的根本。絕大多數的食材來源於自然,順應它們的特質,烹飪起來才會事半功倍。袁枚提出了"食料本性即自然性"的,就是說在具體操作上不要通過人工手法遮掩食物原味,而是像石雕、木雕那樣,一開始就要選準一個好的料子,然後因地制宜地順著它的特點,來安排如何加工、修飾。這樣才能讓人食用後,有一種享受的感覺。

袁枚在"戒外加油"條指出:"俗廚制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菜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為肥膩。甚至燕窩至清之物,亦復受此玷汙。"說的就是不順應食物的味道,加太多的佐料,就會讓食物的原味大打折扣,讓人無法品嚐美味,而且越是高端的食材,簡單的烹任方式就可以了。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二.對健康養生的追求——精緻的製作步驟

中國人對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重視,並且善於通過簡單的烹巧,保留原材料的營養與鮮美,讓飲食和人體健康達成良性關係。中國自古強調"藥食同源",說的就是,飲食除了能滿足口腹之慾外,精細化它的製作步驟,還可以具有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功效,即寓"醫"於"食"。

為了能夠達到養生健身的效果,在製作方面,就必須特別地細緻、而且恰如其分。袁枚主張按照類別來把原料進行分別,弄清楚它們自身的特性後,還要根據季節、時令來選擇組合,讓剛柔葷素相配,才能宜於食用。否則不問青口皂白,亂煮一氣,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是很不利的。另外,袁枚還提出在飲食中,人要注意節制,才能養生。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三.對極致"完美"的態度——嚴苛的製作方式

袁枚提出"知己難,知味尤難",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調味特別重視。他在《食單》中,也把調味放在烹調中相當高的地位,並且提出了"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這既有繼承前人觀點的部分,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調味理論,直接指出了調味方法的精髓。

同時,與西餐相比,火候對於中餐烹飪格外重要,火候不僅影響食物的生、熟,更關係到食物烹製完成後,細微的口感差別,尤其在注重"口味"的中國人心中,它是一道菜餚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缺,是對火候把握的極致追求,在《食單》中,袁枚系統總結前人使用火候的經驗,列舉現實生活的很多案例,對於火力的大小與時間長短,都有著自己的琢磨,至今有著借鑑的作用。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隨園食單》全面系統地探討烹飪的技術理論。當然,作為一本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烹飪典籍,除了"技"方面的總結,它還蘊藏有著"道",即豐富的飲食文化。

"中和"以及和諧

"致中和"出自《中庸》,指的是天地和諧、萬物化育的一種狀態,在中國飲食文化,也講究"五味調和"的和諧狀態,在《隨園食單》中,就有不少思想與傳統的"中和"思想契合。

袁枚認為每一項食材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在加工烹調時,要根據它們的特點,去把控不同食材之間的調和、搭配,而且只有同類才可以相配,異類搭配在一起就會特別奇怪——"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要清楚地認識到可葷可素的有蘑菇、鮮筍、冬瓜等;只可葷不可素的有蔥、韭菜、茴香、新蒜等;只可素不可葷的有芹菜、百合、刀豆等,不可以矯揉造作地隨意扭曲。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自律以及嚴謹

儒家思想歷來講究"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能自制,後可以治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用勤勉自律的態度對待生活。在做菜中,除了有技術能力以外,重視細節、認真的態度也必不可少。

袁枚就提出即使廚藝很好,但離廚藝的最高境界還有很遠的距離。需要人始終保持嚴謹、自律的作風和態度,明確提出"良廚多先磨刀、多換布、多洗手、多刮板然後治菜";除此之外,還需要"作廚如作醫",像擁有時刻挑起重任的醫德,廚師要把全部心血傾注於工作之中,不斷完善自己。袁枚的家廚王小余就是烹調能手,而且做事極度認真,袁枚對他大加賞識。

反對鋪張浪費

明清時期,官宦人家對於飲食,都有一種奢靡的風氣。袁枚雖然家庭富足,也熱愛美食,但從來都反對不愛惜食物的行為。他在招廚子的時候,曾下了一道考題,就是不能太浪費,在給予一定的食材、金錢的條件下,做出適量而美味的食物,只有達標了才能成為他的家廚。

袁枚主張要充分利用原材料,"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也",而且認為食物在精不在多,不能單單為了虛榮就追求量大,從而放棄美食的精緻程度,這樣做的話,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到美食的本質。他也不會因為好面子,就一味追求排場,"八大碗"、"十六盤"等請客俗套在當時很盛行,他也嗤之以鼻,覺得這只是為了名聲、華而不實,不是真正懂"食"。

袁枚《隨園食單》: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

《隨園食單》中有一句名言:"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千百年來,儒道思想形成潛流,擴散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蘊藏中國人品質的美食。食物,不再侷限於賴以充飢的"食品",而是承載著一種文化與精神。

如今,社會急劇變遷,很多人容易迷失自己。而在包羅萬象的中國傳統飲食中,感悟著其中的"術"和"道",其實是可以讓人們的心變得平靜下來、洗塗原本浮躁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