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原文:[桶子雞]:京師便宜坊所制,味與燒鴨可稱瑜亮,閩中許昆士司馬家制最精力然名同而味不類也。

淸 袁枚 夏曾傅《隨園食單補證》羽族單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說起桶子雞,大家肯定會脫口而出,這是開封特產名菜,其實桶子雞在北宋時期,就有烹製桶子雞的記載,後來該隨宋室南遷至南京落戶。馬豫興的創始人是馬永岑,馬家原是雲南的回民,家勢顯赫,大致在清朝順治年間,吳三桂擁兵入滇,馬家受到極大影響,於是遷到了金陵,開設了商號“春輝堂”,主要經營南北食貨。初到金陵時經營摺扇、梳篦等京廣雜貨,後因金陵城郊河網縱橫,飼鴨者甚多,乃於道光年間開設作坊,改營板鴨、鹽水鴨生意。馬永岑結合南京鴨製品的加工方法,苦心鑽研,以母雞為原料,不開膛,不破肚,使雞成為桶狀,做出了新的品種“桶子雞”,但由於地域關係,始終沒有鴨子生意好。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清廷派曾國藩、曾國荃兄弟鎮壓太平軍。因時局動盪,天京商業凋敝,業主馬永岑及眷屬攜帶一桶滷雞老湯遷回開封重操舊業,十分受人歡迎。同治三年(1864年)馬永岑在開封又開了新店,起名叫“金陵教門——馬豫興”,教門表示他信奉的是伊斯蘭教。另《隨園食單補證》還有油雞一款很有名,亦南京教門所制,其肥嫩不下於桶子雞,二雞時常混淆,故有人稱桶子油雞。時過境遷,今天桶子雞的做法早已被開封的廣大商家所熟悉,有些店的桶子雞比起馬豫興絲毫不差。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但桶子雞出名最早在北京,桶子雞是便宜坊烤鴨店的一道名菜。便宜坊創業於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明朝初年間,南京老百姓愛吃鴨子,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鴨子一隻”。宮廷裡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等品種。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米市衚衕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便宜坊的牌匾是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字仲芳 號椒山)所提。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就有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的記載。其中南爐鴨,正是燜爐烤鴨。燜爐烤鴨用的是闇火,燜爐用磚砌成,要求技術性強。烤出來的鴨子外酥裡嫩,肥而不膩。在清朝時期,又有了全聚德。大體上說,從清中葉至民初,是老便宜坊的興旺時期,也是前門大街鮮魚口便宜坊的創業時期。軍閥混戰以後,老便宜坊逐漸衰退,而前門大街便宜坊卻日趨繁榮。後來,老便宜坊倒閉,跟著其餘幾家便宜坊也相繼關張。最後,全北京城就只留下了前門大街上上的兩家烤鴨店:一為便宜坊,一為全聚德。隨著改革開放現在京城到處都有烤鴨店了。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便宜坊還有一道名菜桶子雞,《隨園食單補證》載:“桶子雞,京師便宜坊所制,味與燒鴨可稱瑜亮。”相傳明代大學者孫承澤在一次家宴中嚐到了便宜坊桶子雞,倍感適口,連聲稱讚。於是,他叫來下人,專門到米市衚衕便宜坊預訂了三隻,再由孫府的廚師配上小菜若干,邀請了大詩人吳梅村等前來作客。這吳梅村雖是江蘇人,但也是崇禎時的進士。他久居京城,遍食北京各種佳餚,比如蘇造肉、滷煮小腸、家常燉雞、白水羊蹄等等,但吃桶子雞還是頭一回,特別是看到孫府裡的下人手提食盒滿頭大汗跑進客廳,把色澤鮮黃形圓味美熱氣騰騰的桶子雞擺上桌時,善寫七言詩的他隨口吟道:“研山堂裡賞珍寶,南城味美桶子雞。”。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梁實秋在鍋燒雞寫道:北平俗語稱之為“桶子雞”,疑係“童子雞”之訛。嚴辰《憶京都詞》有一首:憶京都,桶雞出便宜,衰翁最便宜無齒,制仿金陵突過之。不似此間烹不熱,關西大漢方能嚼。注云:“京都便宜坊桶子雞,色白味嫩,嚼之可無渣滓。”原來桶子雞就是童子雞音轉而來。做桶子雞必須選用當年的小母雞。做桶子雞的桶,是用深底大鐵鍋和沒有底的缸圈套在一起加固而成的特製鍋,其形似桶,所以叫桶子鍋。把選好的雞,收拾乾淨之後,放入桶子中,拌以各種作料,用火燜煮即成。便宜坊的桶子雞味道鮮美,深受廣大顧客的喜愛。相傳技藝是從北宋大內御膳房傳出的,後幾經轉輾被便宜坊的小夥計得到。便宜坊的廚師們經過幾代人的鑽研和努力,創造出新的製作技藝,同時將制鴨方法融入制雞當中,生產出風味別緻的便宜坊桶子雞。其主料嚴格選用當年的小母雞,精挑細選加工處理後入鐵鍋煮之,煮時還要加荷葉和一些必要的佐料,火候要掌握在湯水似開似不開的狀態,待肉爛味入之後,便可趁熱撕吃。其特點是形體圓美,不裂口,不破皮,色澤鮮黃,味香爽口,入口嚼之又脆又嫩,但絕不油膩。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桶子雞因形而名,外形像個桶,並沒有開膛破肚破壞外形。只在翅膀底下有個小口,去掉翅根骨,手指穿過肋骨伸進雞腹,絞斷後掏出整套下水,再從脖頸處拉出雞嗉囔,最後以秫秸杆撐圓身體,桶子雞採用百年老湯煨制而成。色澤金黃,肥而不膩,鮮嫩脆香。桶子雞以其色澤鮮黃,鹹香嫩脆,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幾大特點而出名。乾隆三年,袁枚到京得中上了舉人。第二年,金殿面君,他又以第五名的優異成績考中了二甲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學習滿文。直到乾隆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袁枚被外放到地方上當知縣,四年內他廣交朋友遍嘗京城美食,袁枚當時就住在南城,自然也去過便宜坊,袁枚對這以念念故而記下“桶子雞,京師便宜坊所制,味與燒鴨可稱瑜亮。”順順便說一下,此時還設沒有開封馬豫興桶子雞這個品牌呢。而文中講“閩中許昆士司馬家制最精力然名同而味不類也。”指有後來袁枚在到閩中,在許昆士司馬家飯局上,聊起京城瑣事,談到此菜,許司馬說:我們福建也有桶子雞,我府上廚子就會,稍後端上桶子雞讓袁枚品德,袁枚嘗罷給的評語是:許昆士司馬府的桶子雞,雖製做很精,但味道和京城便宜坊所制味道皆然不同,屬名同而味不類的桶子雞。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下面製做隨園菜桶子雞:此菜製作工藝考究,選料嚴格,一律選用生長期一年以上,三年以內,毛重在1250克以上的活母雞,要求雞身肌肉豐滿,脂肪厚足,胸肉襠油較厚為最佳,用百年老湯浸煮,約二小時即可,食用時,把雞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再分前後兩部分,剔骨斬塊裝盤,吃起來脆、嫩、香、鮮具備,別有風味。桶子雞最好的部位是雞大腿,味道香,口感好,雞大腿切成細片,是涼菜中的上品。椐體方法是母雞經初步加工後洗淨,剁去爪,去掉翅膀下半截的大骨節,從右膀下開個5釐米長的月牙口,手指向裡推斷三根肋骨,食指在五臟周圍攪一圈後取出;再從脖子後開口,取出嗉囊,沖洗乾淨。兩隻大腿從根部折斷,用繩縛住。全大料用沙布包住。先用部分花椒和鹽放在雞肚內晃一晃,使鹽、花椒走勻浸透。洗淨的荷葉疊成7釐米長、5釐米寬的塊,從刀口處塞入,把雞尾部撐起。用秫秸稈一頭頂著荷葉,一頭頂著雞脊背處,把雞撐圓。將白滷湯鍋放火上,燒開撇沫,先將桶子雞下入涮一下,緊住皮後再下入鍋內,放入大料、料酒、蔥、姜。湯沸移至小火上燜半小時左右,撈出即成。做此菜必須選用肥嫩活母雞,以保證肉嫩味香。刀工應仔細認真,桶子雞外型很重要,應把雞撐圓,後下刀。此雞形體豐滿,造型獨特,色澤金黃誘人食慾,肥而不膩,嫩而香脆。


桶子雞還是京城做的最好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