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祭祀讓社會傳遞“清明”之風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特殊清明節,多地發起網絡祭祀的倡議。“網絡祭祀”一方面可以防止人員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提倡環保、講究文明的綠色理念植根於普通人心中,讓我們的居住環境更加美好。

“網絡祭祀”不僅是一個時尚的話題,更是一種道德選擇,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現在的中國早已不再是“一窮二白”的舊社會,“幸福家園”“國際大國”已經是國家的靚麗名片。“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句句中國援外抗疫物資上的暖心詩句頻繁刷屏,不僅傳遞了中國援外的深厚情誼,更彰顯了我們“文明大國”的獨特風采。作為當代的中國人,我們也要自覺擔負倡導文明、踐行移風易俗的公民責任,在互聯網上點亮一個蠟燭,奉上一束鮮花,留下一串字符,用身體力行的“文明舉動”緬懷先人、寄託哀思。

為使保護環境、低碳文明的殯葬祭掃成為社會主流,建議民政部門加快開發“互聯網+祭祀”服務平臺,從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使用對象三方面出發,不斷探索深層次需求,建立建成集殯葬管理、殯葬服務、文明祭祀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同時,還要指導和支持各殯葬單位探索發掘豐富的清明文化,融入追思先賢、紀念先烈、孝親感恩、生命教育等內容,將紀念逝者與弘揚家訓家風、傳承優秀文化、豐富精神生活有機結合,使清明節成為傳遞親情、健康生活、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讓文明祭祀之風更加興盛。

( 尹兆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