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以上就是《詩經•魏風·碩鼠》的全文,我們都在學生時代學習過,並且熟知了一個沿用至今的詞語—“碩鼠”,一說起這個詞,大家都明瞭、都痛恨,因為它是貪汙腐敗分子的代名詞。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一直以來,諸多研究者以及我們的課本教材都認為這是一首“奴隸逃亡詩”,因為該詩寫於西周時期的奴隸社會,在“碩鼠”的剝削壓迫之下,奴隸們紛紛逃離,尋求自由安生的地方。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加之對西周史料研究的不斷深入,《碩鼠》這首詩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01 “奴隸”的來源與“三歲貫汝”的解讀

在我國曆史上,西周屬於奴隸社會,東周則屬於封建社會。

“奴隸社會”的“奴隸”從何而來?主要由要由俘虜、罪犯組成。

從西周銅器銘文可以看出,各路諸侯國之間的軍事鬥爭,其主要目的除了開拓疆土之外,就是擒獲戰俘並掠取對方人口。

俘虜怎麼辦?除了少量的用於殺人祭祀,其他的都成為君王貴族的奴隸。

“奴隸”主要起什麼作用呢?他們不是種地交租的,而是給奴隸主處理家事的。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而《碩鼠》中所寫“無食我黍!”(不許吃我種的黍)、“無食我麥!”(不許吃我種的麥)、“無食我苗!”(不許吃我種的苗)等具體的耕作行為不可能是指“奴隸”的。

那麼,西周時期的農耕有哪些人完成呢?

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是推行井田制,土地所有權歸貴族(諸侯、卿大夫)所有。

井田制就是指貴族把九百畝地分成九格,周圍八個格租給八戶農民(庶人)種地,出產歸農民(庶人)所有,稱之私田,貴族只收租役。

而中間那個格子的出產全部歸貴族,不過還是農民(庶人)耕種,稱之公田

因為四周八格的土地離城市比較遠,土質也貧瘠,貴族們讓在野外的庶人打理耕種,所以這部分庶人也叫“野人”。

而居住在“國”(即城市)的人,叫“

國人”,他們不負擔租稅,只負擔軍賦和兵役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也就是指的這一類群體。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由上可知,“奴隸”的地位要低於“野人”,更不用提“國人”了,而且“奴隸”身份是世代相傳的,從俘虜或者犯人轉變成“奴隸”開始,那是無法翻身的。

《碩鼠》這首詩中的“三歲貫汝”是什麼意思呢?一般的翻譯說法是多年(三歲)辛勤伺候(貫)你(汝)。

實際上,“三歲”是三年的意思,並沒有“不確定、特指多年”的含義。據專家考證,古人從來都沒有將十年以上的時間稱為“三歲”

《詩·唐風·綢繆》也有“三星在天”,這其中的“三星”就是指“三顆星”。

因此,“三歲貫汝”就是“我辛勤伺候你三年”的意思。

而一位會作詩的成年奴隸,打小就受到奴隸主的壓迫,怎麼會對他的主人僅僅說“我辛勤伺候你三年”的意思呢?

因此,《碩鼠》所表達的主題並不是“奴隸逃亡詩”。

02 此“魏”非彼“魏”,尚存有《周禮》的榮光

所謂《魏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這裡的“魏”是西周初期的“魏國”,與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和三國鼎立中的“魏國”大有不同。

我們聊聊“魏”姓的起源吧,它可來頭不小,出自於西周貴族姬姓。

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

商朝末年,周文王佔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

到了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後來,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

由上可知,西周時期的“魏國”雖然疆土面積不大,但也是純正的“皇親國戚”,“文王、武王”的立國不易歷程也感染了“魏國”的統治者。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據史料記載,“魏國”的統治者也比較節儉,熱愛勞動,奴隸主壓榨奴隸、以致於奴隸造反的情況概率不大。

所以,《碩鼠》發生在“魏國”也是不翔實的。

再者,西周時期,人民(當然不包括奴隸)有自由、合法遷徙的權利,根本不需要“逃亡”。

據《周禮·地官·比長》記載:

徙於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徙於他,則為之旌節而行之;若無授無節,則唯圜土內之。

上述“圜土”是奴隸社會夏、商、週三代監獄的通稱。當時監獄多為圓形土牢,《周禮訂義》曰:“圜土,獄城也”,因此“圜土”又專指周朝監獄。

那麼“圜土”是給誰準備的呢?是“無授無節”的人,就是不經批准、沒有通行證的人。

因此,西周時期的人民只要“有授有節”,符合規定,就可以自由遷徙。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反之,假如真的是奴隸逃亡,也不可能像“宋江潯陽樓上題反詩”一樣,鬧得大街小巷“沸沸揚揚”,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大家不要小看西周時期的“魏國”,它可是根正苗紅,自毀形象、危及國運的行為也是萬萬不可能的,“魏國”雖小,也尚存有《周禮》的榮光。

那麼,西周時期的“魏國”是何時滅亡的呢?

03 其實《碩鼠》是一曲“十面埋伏”,晉獻公則是從中“漁利”

據西漢學者衛宏《毛詩序》雲:

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

其中“國人刺其君重斂”一句,也點明瞭是“國人”,非“野人”,更不是“奴隸”。

那麼“刺其君重斂”就值得考慮了,它的意思就是諷刺國君斂財,盤剝庶民,如同一隻碩大的老鼠。

然而,整部《詩經》中極少存在臣民辱罵國君的詩歌,即便有的話,將國君比喻成“老鼠”也是非常的大不敬,除非真的是有改朝換代之念。

而這時,西周時期的晉國卻是在蠢蠢欲動,這個“晉國”就是後來“趙、魏、韓”三家分晉的“晉國”。

晉獻公是西周時期的奇才和智者,也是姬姓,名詭諸,在位26年。

他利用“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虢,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也就是說他降伏了55個諸侯國。

其中“魏國”與“虞國”、“虢國”相鄰。

《碩鼠》新讀||晉獻公“假道伐虢”之外的“滅魏”神曲

所謂“假道伐虢”呢,就是晉獻公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而善良的“虞國”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終也被得勝而歸的晉獻公所滅。這一年是公元前655年。

而,“魏國”早就在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

根據現代學者趙缺的考證研究,《碩鼠》這首詩便是晉國人用來打擊魏國的政治武器。

富有雄才大略的晉獻公,精於謀略,不然也對不起“詭諸”這個名字。

《碩鼠》中辱罵國君之詞,正是潛入魏國的晉國奸細所為,讓不明真相的魏國民眾混淆視聽,恰似一曲“十面埋伏”,擾亂了軍心民心,最終晉國也像後來的“假道滅虢”一樣,輕而易舉地消滅了魏國。

此《碩鼠》,不愧為“造謠神曲”!

結語

晉獻公滅魏之後,封畢公高的後裔畢萬於魏地,建立了另一個姬姓魏國。

而二百多年之後,公元前445年,畢萬的第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中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

假若晉獻公泉下有知,又有何感想呢?當年一首《碩鼠》奪取了“魏國”,今日是卻被後代君主喂肥了的三隻“碩鼠”聚而分之,不得不說,這也是歷史煙塵中的趣談佳話。

文中所述,皆受我國文壇前輩高佔祥的一篇文章啟發,隨即選材考究,寫成拙作。

記錄在此,也是一種學習之後的心得,更是一種超越自我的灑脫。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