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茶產業插上“有機”翅膀

近年來,雲南省普洱市主動服務和融入“千億雲茶產業”戰略,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思路,在抓標準、抓品牌、抓融資、抓莊園、抓整合、抓“互聯網+”上狠下功夫,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條具有普洱特色的現代茶產業發展路子。


雲南普洱:茶產業插上“有機”翅膀


推進茶產業有機化

  初春的營盤山,碧空如洗、青山蒼翠,雲南某茶葉公司的有機茶種植基地就位於此,行走其間,清新之風讓人身心愜意。

  “在第六屆普洱茶質量評比中,我們公司的產品獲得‘普洱茶王’榮譽稱號,‘龍生普洱茶’也多年被評為‘雲南名牌產品’,這與我們堅持從種植環境改造、種植技術應用等過程都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來實施密不可分。”該公司董事長朱啟忠說。

  近年來,普洱全市上下聯動、共同發力,從標準茶園建設、病蟲害綠色防控、清潔化加工等方面,實行一項項嚴苛的措施,織成一張綠色保護大網,為普洱茶的綠色生態之路保駕護航。

  走進普洱市各大茶山,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形成了林種生物結構和喬灌木相結合的複合立體種植模式;太陽能殺蟲燈、黏蟲板、害蟲誘捕器等防蟲治蟲設施應有盡有,讓茶園病蟲害發生率大大降低,基本實現生態平衡。截至目前,普洱市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到34.07萬畝,有機茶產量1.4萬噸,產值20.42億元,113家茶企獲得有機認證證書,66家茶企獲得有機轉換認證證書。

  有機化生產日趨成熟的同時,普洱的高品質茶也逐步受到市場的認可,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有機茶產業的隊伍中,並從中受益。

  “從茶葉變成有機茶,我們的生活也變了樣。”思茅區南屏鎮整碗村村民何會良說,“通過了有機認證的茶園,茶葉的市場價格比普通茶葉高出5倍以上。就我們村來說,茶農種一年有機茶可以有七八萬元的收入,好的時候能超過10萬元。”

標準化展現強大競爭力

  2017年,普洱市以景邁山為試點,在全省率先發起成立了名山普洱茶企業誠信聯盟,此後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普洱市有機茶產業聯盟,制定了誠信聯盟章程和企業標準,成功推出了身份可識別、標準可查詢、源頭可追溯、質量可信任的普洱茶品牌。

  聯盟的成立,將分散的茶企集中到區域或龍頭企業下,形成抱團發展、資源集中、生產集群、營銷集約的發展格局。加入其中的企業通過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監控、統一標識“五個統一”,由普洱市市場監管局按照“一品一碼”的要求,發放屬於每片茶的專用標識。專用標識在普洱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的基礎上,印有當地縣人民政府、普洱市市場監管局、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名稱。專用標誌具有二維碼掃描功能,與壓制在產品中的“內飛”可實現一一對應。這讓消費者更加容易辨別和查詢,確保了每一片普洱茶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履歷表”,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的可追溯、可識別、可查詢和可信任。

  通過標準化打造古茶山品牌為示範和帶動,推動普洱市古茶山、有機茶園以及生態茶園的品牌打造工作,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普洱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的認知認可,讓消費者放心、安心消費每一片來自“世界茶源”的普洱茶。

  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天梅表示,近年來,名山普洱茶企業誠信聯盟和有機茶產業聯盟的成立,向廣大茶農推廣普及了遠遠高於國家標準的茶葉種植、加工標準,茶農種植加工的茶葉產品品質逐年提升,讓好產品成就好品牌。

平臺助茶產業蓬勃發展

  普洱茶產業抓住了“有機”這一核心優勢,全市上下正形成合力,確保茶產業實現產銷升級,政策、人才、金融、大數據等要素都在向茶產業聚集。

  從組織參加各類茶博會,到全國各地舉辦品茗活動、茶文化論壇、電商推廣,再到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普洱使出“十八般武藝”推介茶產品。

  除了鑄造品牌和開拓市場,“互聯網+”也給茶產業的發展賦予了新動能。以思茅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普洱市通過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信息化技術相結合,普洱市高山茶園專業合作社、原生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實現了可視化安防預警、土壤環境實時監測、數據分析智能聯動、安全生產追溯管理。通過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的電子交易機構合作,支持有實力企業自主創建電子銷售網絡,現有150餘家企業註冊開店,上線產品達1948個。

  茶產業在普洱市的蓬勃發展,正改變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2019年,普洱市茶葉面積達164.8萬畝,採摘面積達154.5萬畝,實現綜合產值272億元,同比增長6.62%。一片小茶葉,正在逐漸做成一個大產業,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一代代普洱兒女……

  (王博 喜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