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六季第四期辯題來了——

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

正方二辯黃執中呼籲大家救畫,因為畫裡有來自“遙遠的哭聲”,為此,他還舉了朱自清《背影》的例子,感動了現場無數成年人。

但是,我今天要談的是——

這篇經久不衰的抒情散文不一定能感動如今的中學生。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1

對於一箇中學語文老師而言,三年註定會成一個輪迴,因為朱自清的《背影》總會在那裡等著你,你不講它,便不能過此關口。

對於這篇過度聞名的“課文”,每次講到都會心驚膽戰,生怕講不好對不起作者,對不起自己的老父,隱隱地,也會覺得講不好就有可能失去做一個好父親的資格。

這絕非我妄想,前幾日看到一則新聞——

一個老師公開課也講這一課,當她講到“攀”、“縮”和“傾”時失控大哭,大約是想到了自己父親的艱難,但是講臺下的學生們卻因為父親是個“胖子”哈哈大笑。

一篇文章,兩個世界。

對此,有人說彼此都太尷尬,有人說學生們少不更事,但不管歸因何處,總有一方體悟到了朱自清那“遙遠的哭聲”。

值了!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2

我也是剛剛講完此篇,忽然想到前文中的那個同行的遭遇,不知怎麼地膽子大了一下,問了這個問題——

覺得這篇文章確確實實很感人的同學舉手?

沒想到,那個同行的遭遇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我這裡,不同的是——

講課的過程中我沒哭,學生們也沒人笑。

瞭解到這一點,作為老師的我自然是不死心的,因為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點沒有達到。

為了啟發學生們打開自己的淚腺,我給他們佈置了一篇日記——

《除了背影,那些讓我覺得父親很艱難的時刻》。

下課鈴響了,不知道明天上課時他們會交上怎麼的答案。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3

我之所以如此“決絕”,如此不放過他們,還源於今年父親節時的一張問卷調查——

請用一段話評價一下自己的父親。

原本我想,將這一份份問卷結果發給家長群裡的父親們,特別是那些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人,一定是個別樣又溫暖的的禮物和告白。

沒想到,我在好幾張問卷上看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其中,最令人驚悚的是這個——

我恨他!我長大絕不要像他一樣因為偷東西進監獄,讓全家人跟著他抬不起頭,丟人!

看到這一份,我只能按下所有問卷,將這個秘密埋在心裡,並試圖尋找問題的起因和解決方案。

時間過去好幾個月了,那個孩子始終不願意向我吐露實情,也許,有的秘密是要一個人保守一段時間的,也許是要一個人自行解決的。

要說我不期望朱自清的《背影》能解決他的問題,哪怕緩解一二,那是不可能的,哪怕只是奢望呢,我也願意一試。

我更想,其它有類似問題的同學也能從這篇文章中獲益,不求很多,能稍微拉近一下父子或者父女彼此的心就好。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4

於是又想,我和我的女兒將來會不會也遭遇同類的問題,因為今天早上我吼了她。

我這個寵溺她的父親對她而言,爸爸什麼都好,就是有時候眉頭會突然緊皺,倒出一堆垃圾情緒。

這樣的時刻一出現,她總會把才上一年級的小手伸過來,並試圖抹平我皺起的眉頭,還會說:“怎麼又生氣了,抹平!抹平!”

這樣的時刻,倘若我不聽她的,她會把之前的動作和話語再來一次,直到我徹底屈服,眉開眼笑才算完。

這樣的時刻,我也總會生出歉意,後悔傷害了對面這個小孩的心,特別是今天早上,我吼完她,她便急急忙忙進了學校大門。

或許,她只是沒來及得像往常一樣把小手伸過來,最壞的情況,那一刻她突然不想那麼做了,因為吼她的這個人一秒前是騎自行車送她上學的好爸爸,一秒後,他成了壞蛋。

而於我而言,吼她僅僅是因為快遲到了,她必須快快下自行車,快快拿起水壺,快快背好書包,快快走進教室。

望著她快快遠去,一去沒回頭,我一怔,慣常說出口的那句“記得喝水”也只能嚥進肚子裡,留給腸胃慢慢消化。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5

在朱自清的《背影》裡,這樣“父親式”的細節處處可見——

父親要一邊緊著找工作還債,耽誤一會兒就可能錯過機會,致使全家陷入更難的境地,另一邊,已經年滿20歲,並且多次往返過這段路程的兒子要上火車。

孰輕?孰重?

但是,父親還是放下了躊躇親自來送兒子了。

面對這個已經成年的大小夥子,如何去表達一個父親的關心呢?

在那個“父為子綱”殘留得依然很厲害的年代,這確實是個需要克服的心理問題,但是,月臺對面的橘子給了他答案。

他沒想到,他也不會知道,自己努力爬月臺的那個“背影”瞬間緩和了隨時可能走向末路的父子關係。

“《背影》這麼感人,你們為什麼不哭?”:大胖子爬月臺,哈哈哈

06

我想,如果“背影”的故事能為更多人所熟知,那些“被恨”的父親大概都會想著去修復一段即將或者已經破裂的親子關係的。

我也願意相信,那一刻他們的孩子會願意走上前的,畢竟血濃於水。

作者:北老師,青少年閱讀和寫作教練,個人原創公眾號:千卷閱讀與寫作(qjyd2019),堅持日常駕馭閱讀、寫作和演講三駕人生馬車,核心在鍛鍊身體,篤定這樣的生活才不會那麼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