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嚴監生這個人物,她是清代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個人物,是我們小學課本里面的一篇。一本《儒林外史》真實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等進行了批判和諷刺。還熱情的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寄託了作者深切的希望。全片運用簡單明瞭的白話,深刻細膩的刻畫了每一個人物的性格,採用諷刺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濃郁諷刺意味的故事。

《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我和《儒林外史》的第一次接觸就是小學時期的一篇《臨死前的嚴監生》,語文老師帶著我們一起領略吳敬梓的理想世界。故事大概內容是:嚴監生是一個十分吝嗇的人,臨終之際伸出兩隻手指就是不肯嚥氣。家人看到便紛紛上前詢問,但是都沒有明白這兩根手指的含義。嚴監生也因此越來越著急,眼睛瞪得老大。最後還是趙氏說:"也,別人說的都不想幹,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盞燈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然後趙氏便去挑了一根燈草,嚴監生這才安心地嚥了氣。

《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學這篇文章的時候還小,並不能完全體會到作者吳敬梓的意思。所以老師便給與了指導,說:"嚴監生是一個諷刺至極的人。在嚥氣的時候,為了一根燈草,一點油錢,硬是不願意嚥氣,僵持在那裡。其實沒必要這樣,時辰到了,該上路的就要該上路去,這樣的因為一根燈草而不願離去實在是沒有必要。所以這個嚴監生的吝嗇是真的讓人所不能接受的吝嗇。"

《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當時聽完老師的講解,我有很多的不解。因為從小生活在鄉下,畢竟貧苦些。所以爺爺奶奶從小就教導不可以浪費,要學會省錢。這對我來說,已經是耳朵邊、心裡、思維裡一種慣性的思維。所以當看到嚴監生是因為兩盞燈芯才有了反常的舉動,我覺得很合情合理。因為當時的我並不覺得他為了省燈油而久久徘徊,不願離去是不合理的事情。

《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今日再次閱讀《儒林外史》,恰好看到《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一章,瞭解清楚前因後果才明白了吳敬梓的真是含義。嚴監生省油錢,本來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結合整個環境來看。嚴監生家裡點油燈是因為嚴監生已經要魂歸西天了,他卻連為了自己而點的油燈都捨不得多耗,可見嚴監生是一個對自己都吝嗇的人。但是嚴監生卻並不是一個只是吝嗇的人,他在自己妻子王氏生病的時候,不惜花重金延請名醫,給妻子煎服名貴藥材,在這些事情上面一點都不小氣。妻子去世後,嚴監生還深情悼念,趴在領床上哭了一場,。這些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正如閒齋老人的評語:"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所以嚴監生同時也是一個不乏人情的人。金錢對於嚴監生來說也就只是護身符一樣的存在,用來花錢消災而已。或許這是很多人都會想到的方式。

《儒林外史》懟了那麼多人,是要讓人學會了什麼?

《儒林外史》雖然是一部諷刺小說,文學水平可能沒有那麼的華彩,但是他對於人性的刻畫細膩到了極致。讓人能夠很清楚的看透人性之美、人性之醜、人性之惡、人性之善……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也著實是一部教會我們學會如何洞察人心的鉅著。看了《儒林外史》,我明白瞭如何去了解人性,那麼對於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