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去鼓勵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是道德淪喪還是贈人玫瑰

乘人之危,一聽就是個貶義詞,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佔個便宜。

兩個例子:

1、歹徒持刀搶劫,要錢還是要命,假裝給錢要命,到了人多的地方我就大喊抓賊啦,要了他的命。

為什麼要去鼓勵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是道德淪喪還是贈人玫瑰

2、沙漠裡我快渴死了,有人跟我說一瓶水一萬元,我假裝要命喝水,出去之後我就不認了。

為什麼要去鼓勵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是道德淪喪還是贈人玫瑰

什麼區別,1是歹徒給我製造了選擇,2是那個人給了我另一種選擇。把情境換成發國難財,一個令人嗤之以鼻的行為,那麼按照這個思路想一下,國難是不是發國難財的人造成的,顯然不是,那麼是不是他也是給人另外一種選擇,可能是代價比較大的選擇而已。

美國一位小夥,電視上看到颶風災區缺乏發電機,於是驅車1000公里,買了19臺發電機運過去,賣給當地居民一臺是正常發電機兩倍的價錢,被警察叔叔逮捕了,因為他好像是發了“國難財”。

為什麼要去鼓勵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是道德淪喪還是贈人玫瑰

那麼真實的災民的訴求是什麼,是發電機,兩倍的價格也是可以接受的。

假定還有其他的人也像他這樣拉著發電機過去賣,發現已經很多人在賣了,那是不是有可能降價賣,因為如果再拉回去肯定更不划算。那麼一來二去,是不是災民可能買到比市面上價格更低的發電機。

本質是什麼,是供給多了,價格起到了調節作用。也就是換個角度,那些發“國難財”的人形成了競爭,最後人民獲利了。

為什麼要去鼓勵乘人之危發財的行為,是道德淪喪還是贈人玫瑰

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我們應該把願望和結果分開來看,我們的願望可能是杜絕那些發國難財的人,而結果也可能是人們花了更多的錢來辦事。那些乘人之危想要發財的人,可能緩解了供需的矛盾,給市場帶來了轉機。

凡是多個角度看,文章是讀中信出版的《薛兆豐講義》的第033講的所感所得,侵刪。

每天一起學一點經濟學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