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⑬

“隔空云观展”是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文化聊吧”节目共同策划推出的系列节目,节目于2月17日起(20:30-21:00期间)播出。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⑬


隔空云观展

系列节目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第13期的回顾,一起来听听吧!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意大利超轻型坦克


意大利超轻型坦克来自北京文博00:0003:51


在军博地下一层的兵器大厅坦克展区陈列着25辆坦克,它们有些是国产的,但绝大部分是我军在战争年代缴获的。在这些威武高大的坦克群中,静静地陈列着一辆不足一人高的超级小坦克,看到它的观众,无不惊叹于其袖珍的尺寸。它的战斗全重仅为3.2吨,长3.2米,宽1.4米,高度只有1.28米,比最轻的轻型坦克还要轻7吨,因此,它被称为超轻型坦克。它就是意大利1933年生产的CV33超轻型坦克。这种超轻型坦克更容易适应崎岖狭窄的山间地形和道路,并且适合用来提供对步兵的支援和完成类似侦察类的骑兵式任务。


1929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从英国引进4辆卡丁·路易得MKIV坦克,在对该车进行少许改良以后,以CV29命名,并于1929年到1930年间生产了21辆。但在实验后发现还有缺陷,故全面改进后,由最初装备一挺6.5毫米机枪,改为装备双联装的8毫米机枪,由原来的敞篷加装了顶盖,成为全封闭结构;整车的全重也增加了一倍多,防护性、火力也得到加强。于1933年定型为CV33,仅意大利军队就定购了1300辆。军博展厅陈列的这辆坦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5月解放上海时缴获国民党军的。在1959年建馆初期,周总理批复全面保障军博建设,面向全国十一个军区调拨各式武器装备等相关文物100余万件。军博挑选了其中的14万余件收藏陈列,而这辆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⑬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来自北京文博00:0004:22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通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剑茎长8.4厘米,重857.4克。剑的前锋内敛,两侧有血槽。剑身遍饰菱形暗纹,极富装饰性。剑格两面分别用绿松石和蓝色琉璃镶嵌出花纹。茎有双箍,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间距极小的同心圆圈为饰。近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文物原件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军博展出的是按原件1:1比例制作的复制品。


吴越兵器铸造技术三绝中的第一绝是双色剑技术。越王勾践剑的剑体有两种颜色,剑脊呈红黄色,两刃呈黄白色。三绝之中的第二绝是菱形暗格纹技术。越王勾践剑剑身遍饰菱形暗纹,这种花纹经过两千年依然完整清晰。专家认为这是使用了金属膏剂涂层处理工艺。这种工艺既可以在铜器表面起到装饰效果,又具备防腐蚀功能。三绝中的最后一绝是薄壁同心圆剑首技术。越王勾践剑的剑首有11道同心圆圈,它们是用最小壁厚仅0.2毫米的铜片制作而成的。这种铸造成形的薄壁结构,工艺精湛到让两千年后的数控技术都为之汗颜。同心圆圈的槽底,还分布着凸起的绳纹,增强了剑首的装饰性。越王勾践剑作为越国首领的佩剑,渡过了吴越争霸的峥嵘岁月,也目睹了越国的兴盛衰亡。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彰显着吴越工匠的智慧结晶,也承载着中国铸造技艺的源远流长。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⑬


首都博物馆

猪纹陶钵


猪纹陶钵来自北京文博00:0003:32


猪纹陶钵是首都博物馆“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的一件展品。整器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在钵的外壁刻绘了非常写实的猪纹。小猪头部向前低垂,长条形的腹部微微发鼓,脊背上鬃毛一簇簇竖起,小尾巴下垂微卷。更重要的是,陶钵上的猪,让我们认识到了河姆渡时期动物的驯化和家畜的饲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了这件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还出土过一件泥塑陶猪,两件猪纹的形象特征均介于家猪和野猪之间,或者解释为处于驯化过程中。


可能大家又会问,这种纹样的设计方式,是不是河姆渡物质文化的特色呢?恐怕不是,在良渚文化当中同样出土了很多带有刻划纹样的黑陶器物,还出现了小鳄鱼纹样。那是因为,距今1万年左右,浙江钱塘江两岸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南岸地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次演进。在北岸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先后承袭。南岸的河姆渡文化的持续时间非常长,距今约7000-5000年。北岸的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他们在时间上有明显重叠,且距离不远,那么先民的用度有所相似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北京文博 | 隔空云观展系列节目回顾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