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果园”落户咱保山,小农户遇见大商机,真的么?

云南咖啡名声在外,最近几天估计也是特别火,“多多果园”落户咱保山,也是火了一把。那么,拼多多搞的“多多果园”,真是咱们小农户遇见大商机了么?今天咱们再来吹一吹这个问题。

位于滇西的保山,尽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方面却还得再努力,再努力!不论是从发展模式还管理的观念都需要再努力。

以前,作为我们当地人来讲,经常说到咖啡,最常见的话就是:“价格不行”、“划不来种”、“搞不着吃”、“还不如种点儿玉米来的实在”等等。破解这个魔咒,需要时间和管理层的引导!如何引导,寥寥数语当然梳理不尽!

在咖啡界,我遇到的多数人都谈论豆种的重要性或者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我们中国的咖啡产地企业、农户来讲,我认为,与其漫无边际的谈稀有品种,处理模式,商业模式等等,不如切切实实的提升后期处理水平。让农户逐渐意识到全红果采摘、清洗、发酵控制、晾晒控制的重要性才是最最重要的。

4月21日,“多多农园”首站落户我们云南保山,作为保山人当然是欢欣鼓舞的,我们滇西很难做到第一次,拼多多把这个果园作为创新扶贫助农模式落户在我们这里,来之不易,不管后面如何,说明,我们这块热土始终是有人惦记着的。

据介绍,拼多多希望通过“多多农园”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未来5年内,拼多多将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项目。对此,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表示:“‘多多农园’瞄准了农业产业利益分配、农村人才留存等核心问题,该模式若成功,将推动很多农村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多多果园”落户咱保山,小农户遇见大商机,真的么?

新闻上:90岁的傈僳族老人在屋外扬咖啡

这个模式,号称将利益留在农村,并且是对直过民族的一种扶贫。按我的理解,这个口号的下的产业链模式,应该呈现如下的情景:

首先,原材料的控制,即咖啡种植的前端如何把控?这些,根据新闻和我对本地的了解,应该是与本地企业合作来完成。这个模式缺点与优点同样兼具,优点是减少了种植成本收豆子途径都能保证,缺点是能不能保持全火果的采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种模式下,我有理由怀疑合作公司的控制能力到底保持在哪一个水平。前面我发文说过:

统豆,熟知这个行业的人并不陌生,就是这两个字害了原本优质的咖啡!统豆是怎么来的呢?商业化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每年,咖啡收获的季节,各个寨子都会奔波一群人,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小代收”,这群人遍及德宏、临沧等周边咖啡种植区,连后谷咖啡也逃脱不了这样的藩篱。“小代收”们干的活就是以尽可能便宜的价格收购不同地块,不同海拔,不同气候下产出的水洗豆子,然后售卖到当地的加工厂,加工厂按照咖啡豆的大小分别筛选出从13目到19目甚至20目的大颗粒“咖啡米”(当地人的叫法),此种做法导致豆子的外形很漂亮,整齐划一,但是仍然逃不过“统豆”的身份,价格自然也提升不了太多!10年过去,“小代收”收购咖啡豆的价格始终徘徊在5-7元每市斤(500g)。这样的价格,在刺激种植农户的积极性上一点作用都没有,更谈不上后期处理的精致。

只要能够解决“统豆”问题,价格能够稳定,保山咖啡作为全国闻名的“小粒咖啡”会更加有名。

“多多果园”落户咱保山,小农户遇见大商机,真的么?

统豆的其中一种“样相”

其次,既然是后处理由拼多多统一完成。那么清洗、发酵控制、晾晒控制上会得到统一的保障。这个倒是无需太多的担心。

最后,希望,拼多多的“多多果园”能在扶贫创新路上大放异彩。

了解更多保山小粒咖啡,澳洲坚果,关心农业,关注我们,谢谢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