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没有福建商人的举报,也就没有后来的剧情发展了,《人民的名义》这部戏就难以唱成。

《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福建商人向最高检举报中央某部委的赵德汉处长受贿,因为他花了钱,但是赵处长没有替自己办事,拔出萝卜带出泥,同时又举报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这位商人可能非常生气了,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他能够找到赵德汉,丁义珍应该是牵线人。通过丁义珍,他找到了行贿的对象。为了他的行贿,丁义珍还是出了力的。这位商人竟然恩将仇报,不仅不感恩,反而反咬一口,简直是官商上的农夫与蛇。举报没有办成事的赵德汉也就罢了,连牵线人都给举报了。举报者这招完全是昏招,被举报着肯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举报者也同样逃不了。根据刑法,行贿者也会被制裁,情节轻微者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严重者会无期徒刑,除了牢狱之灾,行贿的钱财也没被没收。因此,举报者的行为对自己完全没有利。如果不举报,钱财虽然没有,但是自己人身还是自由的。举报后,不仅钱财回不来,人身也没有自由。两权相横,不举报比举报要强。正常情况是这样的,如果还有其他因素,那就另当别论了。

《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福建商人的行为不正常,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他是某个人安排其做的,目的就是想以此为借口,深入调查汉东官场的情况。这个人刚好也认识丁义珍,丁正好是汉东省会城市的副市长,他的上司李达康,又是赵立春曾经的秘书。以丁义珍为突破口,那么汉东的官场的秘密就找到了阀门。谁愿意这样做了,谁又有能力这么做了。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最有可能。反腐是上面交代给他的任务,如果这个任务完成不好,沙怎么好意思向上面交代了。不过赵立春在汉东经营多年,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如果反腐,突破口在哪里了。从哪个地方,从哪个人入手,是沙瑞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丁义珍这个人比较高调,刚好又与商人们走得很近,跟他们不清不楚。这些人中有的很喜欢丁义珍,因为他能给他们带来项目,有些人可能恨他,因为项目没有落实。恨他的人可能想让其入狱。如果真的举报,举报者也会受到惩罚。福建商人很可能是沙瑞金他们捏造出来的一个人,请某位部属假扮福建商人向最高检举报。这个商人很可能不存在。或者这位商人真的存在,曾经贿赂过赵德汉和丁义珍,但是他们并没有举报他俩,只是将这些东西向其他领导反映过。后来领导安排专门的人将这些反映给最高检。

《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福建商人自身的问题,行贿是门学问,不是简单地送钱就可以办成事的,里面的门道非常多。这位商人可能考虑到了复杂性,因此找到丁义珍,通过他牵线后,再找到赵德汉。他原以为这样就能万事大吉,想不到最后却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于是一气之下,他就将两人举报了。如果是老手可能不会这么做,毕竟自己也要吃亏的。与其这样,倒不如借这个钱交给朋友,说不定将来还能派上用场了。如果举报,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从这个方面看,商人似乎是新手,没有行贿者的自我修养。

《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行贿者应该明白一点,不管能不能办成事,最后的钱财都不会退了。这就意味着行贿者在行贿时必须考虑风险的问题。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了,需要做好家庭作业:首先,要了解那个人是否会帮自己办事,其办事的成功率有多少,如果不清不楚,人家将送过来的钱吃了,连骨头都不会吐。其次,自己的事那个人是否愿意办,不是什么事别人都会愿意做,一般也要考虑条件是否合适,正常情况,如果能办成,人家会收;如果办不成,可能会拒绝了,这样大家都好。福建商人的事情说明了丁义珍这个中介出了问题,赵德汉可能认为事情不好办拒绝收钱,丁义珍可能是硬塞过去的,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所以,受贿最好自己亲自去做,不要经第三方,因为此事风险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多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更大,成功的概率就更小了。最后,如果收钱了事没办成怎么办,这是最考验受贿者本人的,前面已经谈过了,最好不举报,否则自己也会被处罚。这些商人都没有做到,他很可能是新手。

《人民的名义》:福建商人为何举报赵德汉、丁义珍


不管是什么原因,福建商人还是举报了,于是剧情就展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