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東山四聖賢


潮陽東山的名人石刻

潮陽東山四聖賢


在潮陽東山雙忠祠對面,有一座“郵亭”,內有四尊塑像,分別是張巡、許遠、韓愈和文天祥。這四位先賢民間稱為“東山四聖賢”。然而,他們都非潮陽人,老百姓卻為何造像紀念呢?說起來,他們和潮陽都有一段淵源。

張巡(708~757),“安史之亂”時期著名英雄。唐至德二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十三萬精銳軍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陽,時為真源縣令的張巡,和睢陽太守許遠(709~757)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堅持至十個月,殺死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都英勇就義。後朝廷賜立廟於睢陽城祀之,世稱“雙忠公”或“雙忠聖王”。

宋熙寧年間,潮州府派軍校鍾英(潮陽人)帶貢物入朝,道經睢陽雙忠廟,因景仰張、許之烈,入廟齋拜。當夜,夢得神告,廟殿後匱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銅輥,賜予帶回;並說潮陽東山東嶽廟左佛寺之後,有大石屹立之地可以建祠祀之。鍾英遵神吩咐,將神像銅輥帶回置於東嶽廟。隨後有僧人見東嶽廟上空有“玄旗雙出”,便報告地方官,事聞於朝,乃令移寺建廟祀之,並賜廟額為“威靈廟”,封張、許為“雙忠聖王”,廟聯曰“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貳貳忠臣”。民間還傳有張、許“生守睢陽,死保潮陽”之說。

至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768~824),他不但與潮陽有淵源,而且還是一位為“雙忠”說公道話的官員。針對當時某些官員對張、許的異議,韓愈評論說:“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阻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並作《張中丞傳後敘》,表彰的張許功烈事蹟。唐憲宗年間,韓愈因諫阻憲宗皇帝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刺潮僅八個月,他三祭大湖神兩渡潮陽,為潮陽立下了千古不朽的功績,主要有三:第一是移縣治。將縣治從臨崑山移到古新興鄉(今棉城)。自此之後,潮陽百業皆興,物豐民富,稱魚米之鄉。第二是置鄉校。他在潮州薦請進士趙德為師,又在潮陽薦請孝廉舉人範思禺署理縣事,還出己俸於潮州和潮陽置鄉校,以揚儒家道統之風,傳儒家詩書理學,法儒家禮教,行忠孝廉恥之德。於是,民風士習日蒸,賢才輩出,讓潮陽成為“海濱鄒魯”。第三是訪大顛。為後人留下了“賢蹤道跡”的佳話,更為潮陽掘開了“三教合一”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文化淵源。

文天祥(1236~1283)和韓愈有相似之處,也是不但與潮陽有淵源,而且還是一位崇敬“雙忠”的官員。1278年10月,身為右丞相的文天祥,率領一支抗元隊伍,進入潮陽縣境。他把隊伍帶到東山安營紮寨,並帶著崇敬的心情,走進“雙忠廟”拜謁忠魂,殺白馬以祭,還拔出寶劍在石壁刻下《沁園春》詞,以示與張、許忠義同心。詞曰:“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人生翕歘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遺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現東山的“郵亭”,便是後人根據此詞所提“郵亭下”而建。

因為潮陽人歷來“尚氣節,重文章”,所以張巡、許遠、韓愈、文天祥等人,在東山雙忠祠前被奉為“東山四聖賢”,也就順理成章了。如今,“郵亭”還兼作潮陽區養生放生協會會址,該會理事人員將弘揚“東山四聖賢”精神與養生放生工作結合起來,致力於促進環境保護、維護生態文明等工作,因而受到不少老同志的支持,同時受到社會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