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近日,華為發佈了2019年年報。據年報顯示,華為全球銷售收入 8588 億元人民幣(約 1230 億美金),同比增長 19.1 %。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比最多,為54.4%。

在消費者業務方面,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 2.4 億臺,實現銷售收入 4673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4%。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雖說這樣的成績在外人看來十分亮眼,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卻在年報發佈會上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2020年,我們力爭活下來,明年還能發佈年報。

華為到底在“擔憂”什麼?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高歌猛進的華為


2017年,華為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百強,也是首家進入全球一百強的中國民營企業。

當年,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036億元(約合925.5億美元),其中海外收入佔比45.9%。是阿里的3倍之多(2017財年全年收入為1582.73億元人民幣)。

其中,華為智能手機全年發貨1.53億臺,全球份額突破10%,穩居全球前三。僅次於三星、蘋果。

到了2018年,華為年收入更是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首次進入千億美元俱樂部,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約合1052億美元),比阿里(全年收入約合561億美元)加騰訊(全年收入約合472.7億美元)還多。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其中,華為的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億臺,消費者業務2018年共實現銷售收入34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1%,超過運營商業務收入,成為華為最主要收入。

在這穩健增長的背景之下,華為把2019年的總目標定在了1259億美元,即年增長率在19%左右。其中,華為消費者BG的目標營收650億美元,華為運營商BG目標營收441億美元,華為企業BG目標營收168億美元。

這個目標離三星、蘋果這些選手所處的2000億美元俱樂部還有些距離(2018年三星蘋果電子銷售額分別約合為2191億美元、2655.95億美元)。但若按每年19%的年增長率來算,不出五年便可以踏進2000億美元俱樂部。甚至在進入5G時代後,憑藉著日趨完善的ICT生態,實現對三星、蘋果的全面超越。

然而,2019年在美國的施壓之下,華為的海外業務,尤其是在歐洲,受到了重創。雖然國內市場給力,為華為貢獻了61%的業績,但依舊無法助其完成“1259億美元”這個KPI。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完不成這個KPI倒不可怕,畢竟也實現了穩健增長,讓華為擔憂的,或許是美國施壓後的供應問題以及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華為很“慌”


華為的“憂”或許表現在這三方面:


1、產業鏈受阻

此前,一份來自中信建投的行業報告提到,華為供應商遍佈全球,其中美國最多,其核心供應商共有33家。

此外,報告中還提到,“去美國化”正發生,但任重道遠。部分芯片、器件中國廠家能夠替代,但CPU、手機射頻前端、高端交換機芯片等核心芯片及器件,中國自給率極低。

我們以華為P40為例。

雖然華為P40較之P30已大大較少對美國零部件的依賴,但其手機射頻前端模塊主要還是來自高通、Skyworks和Qorvo這三家美國公司。除此之外,其餘零部件則分別包括有索尼的攝像頭、LG的顯示面板、三星的閃存、德賽的電池等等。

因此,小米產業投資部合夥人潘九堂才會說出這麼一句意味深長的言語,沒有歐日韓供應商,任何國產手機都消失。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此外,華為還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便是在美國的新政策的執行之下,臺積電是否還能為其繼續生產芯片。

若不能,這無疑對於華為而言,必是一重創,這可能直接導致華為落後一代,無法及時推行5nm級別的芯片。

當然,中芯國際也在積極追趕,另荷蘭光刻機也已到位,但目前仍在7nm工藝上奮進,跟臺積電還有不少的距離。


2、國內競爭白日化,海外市場起色難

從華為的年報可以看出,消費者BG已是華為收入的大頭,其中智能手機是主銷產品。

在國內,手機市場已進入存量之爭,紅利已見頂,在目前手機差異化甚微的情況下,各手機廠商的競爭無疑將愈演愈激烈。因此,國內市場才會出現出貨量連續9個季度同比負增長的窘境。而這次的疫情的到來,無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在4G+WiFi的情況下,均可以保證現階段應用的體驗,缺乏殺手級應用且正在普及的5G網絡,在未來一兩年內,仍不是“剛需”,更難以成為驅動“換機潮”到來的主要推力之一。

因此,種種因素之下,在未來,促銷、加大研發力度或許將是華為的常態。而這將導致利潤下滑。

但也是無奈之舉,海外業務受阻,華為現階段是難以在海外尋得突破點,即使華為目前努力地構建自身的HMS生態,但不得不面臨一個事實,海外用戶十分依賴的YouTube、Google map、Google search等谷歌系應用無法合法地在華為手機上運行,此外,Facebook、推特等海外主流應用也遲遲未在華為自家應用商城App Gallery上架。

當然,華為也開啟了“自救”行為,希冀通過appsearch等方式,讓海外用戶間接安裝谷歌系應用。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難以觸動海外消費者。

比如前段時間,外媒舉行了一次投票,缺少的谷歌服務支持的華為p40,你會選擇嗎?投票結果是依然有超過半數的國外網友選擇支持華為。雖然看著讓人感動,但是這些網友並不會真的掏錢購買。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現實很骨感。因此為了海外市場,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我希望谷歌的應用程序能夠在華為的應用市場AppGallery上架,就像可以通過的App Store使用到谷歌的服務一樣。

但政策之下,或許谷歌也無奈!

此外,小米也開始對歐洲進行加碼,並在歐洲發佈了小米10系列產品。

無疑,這對於華為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3、ICT生態仍處於萌芽階段

從華為年報來看,企業業務雖同比增長8.6%,但也僅佔總收入的10%。

年收入8588 億元的華為,依然很“慌”
  • 簡而言之,華為雲業務、鯤鵬計算生態等等仍處於萌芽階段,離挑起大梁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而且,各生態體系上有著不同的“友商”與其競爭。比如在雲業務方面,有阿里雲;在AI業務上,有百度;在IoT方面,有阿里、小米等等。

況且生態佈局看的是長期收益。在收割期來臨之前,人力物力皆是無底洞般地投。

因此,上游供應一旦受阻,主營業務一旦緊縮,而其他業務貢獻力又不足,華為不得不“慌”。

或許鑑於此,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才會如是說道,2020年對華為來說,將是最艱難的一年。我們全年都處於實體清單的情況下,產業界預測華為的儲備也快用完了,今年是全面檢驗我們工業連續性是不是能發揮作用的關鍵之年。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我們沒有預想到的新挑戰。

當然,華為也在努力“自救”。

在年報發佈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便表示,公司決定加大研發投入努力“補洞”。

目前,除了構建HMS等生態,在半導體等方面,華為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與國內IC廠商進行合作,助力完善國內半導體產業鏈。

同時,也相信在國家“新基建”的推動下,國內相關產業鏈將快速完善,讓“卡脖子”事件不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