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大家好,我是堃哥。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网络上聊“龙”的文章很多,咱们就不凑热闹了。在大家的印象里,龙是力量的象征,是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存在,但今天堃哥讲的这个关于龙的故事里,是人拯救了龙的性命。

开始。



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唐朝时,洛阳有个年轻人叫刘观辞,大历年中,在苏州乞讨。这天,他遇到一个潇洒英俊、玉树临风、风流调偿的男子,名叫常侠。说来奇怪,这常侠对观辞一见如故,态度十分殷勤,称兄道弟的,弄得观辞不知所措,心里暗自纳闷:“这谁啊,我应该没见过他啊?”这时候,常侠又买来了肉和酒,请观辞喝酒。盛情难却啊,观辞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和常侠觥筹交错,对酌起来。

酒将残尽的时候,常侠问观辞:“兄长现在到处游历,是纯粹的乞讨呢?还是泛游江湖,或者寻师访友?”

刘观辞喟然长叹:“兄弟我哪有这个闲情逸致!到处要饭罢了!”

常侠很关切地问道:“乞讨来的东西够吃吗?一般都是去哪里乞讨呢?”

刘观辞摇摇头:“兄弟我就是浮萍,到哪儿算哪儿,没有一定的目的地。”

常侠接着说:“那你的目标是要到多少钱?”

刘观辞说:“一百两银子吧。”

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对饮

常侠苦笑摇头:“既然你都说像浮萍那样到哪儿算哪儿,还指望要到一百两银子,这是痴人说梦啊。就算你能要到这么多钱,也可能得花你一辈子的时间。我家也在洛阳,家境还好,因为某些原因躲避在这儿,跟家里也断了音讯。这样你看好不好,请兄长往我家跑一趟,跟我家人报个平安。至于路上的盘缠,我也能帮你解决,你还能回家乡,不知你意下如何?”

观辞低头想了想,还有这好事儿?反正到哪儿都是要饭,如果能帮帮他,不也算是做了件好事吗?便道:“多谢兄弟信任,这么重要的事儿你能托付给我,我还能拒绝吗?”

常侠见他应承下来,非常高兴,于是拿了一百两银子给刘观辞作为盘缠,又交给观辞一封书信。这时,常侠突然支支吾吾说:“兄长有所不知,你我不是同类,也就是说,我不是人。其实,我是龙。不知道你会不会害怕?”观辞倒是个傻大胆儿,可能根本也没想过龙的厉害:“这有什么问题吗?”

常侠接着说道:“我家住在洛阳城渭桥下边。到时候你闭上眼睛,敲打桥柱,就会有人答应,邀请你进屋。但你千万不要单独见我娘,一定要请求跟我小妹见面。我在信里也说了,让小妹出来拜见你。她年纪虽小,但是特别聪慧,一定能答应再赠送一百两银子给你的。”

闲话少叙,一段时间后观辞回到了故乡洛阳。他直接来到渭桥下,却看到水流湍急,深不可测。这能走进去吗?转念一想,龙应该不至于欺骗我这个无辜的人吧?于是就试着闭上眼睛,敲了那桥柱两下。果然,立刻就有人出来应话,而观辞睁眼看去,已经没有桥和河水了,只见一所朱红大门的宅院,楼阁林立,十分壮观。

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府邸

走近一看,有个紫衣侍者站在门前,拱手问他来意。观辞回道:“我打苏州来,带来了你家郎君的一封书信。”那人拿着书信进去,不一会儿又出来,说:“太夫人请你进去。”于是,刘观辞就跟着侍者,进到客厅里。只见太夫人有四十多岁的年纪,衣服也全是紫色的,容貌十分俊美。观辞纳头便拜,太夫人回礼后说:“我儿子远游异他,久无音讯。多谢您几千里把书信送回。自他走后,家里一直都很焦急,如果不是您特意前来,我们还是一筹莫展啊。”说完她让观辞坐下。

观辞倒是没有忘记常侠的话,急忙说道:“你家郎君与我就像兄弟,据他说家中还有一小妹。他的小妹就是我的小妹,也应该见她一见。”太夫人说:“我儿子信中倒也提到了。但我那小女要拜见陌生人,还是要稍稍梳妆一番的,马上就出来了。”不一会儿,小妹出来了,年约十五六岁,容色美丽,是个绝代佳人。小妹拜见观辞之后,便令人准备酒饭。

没想到刚刚开始吃饭,太夫人忽然间眼珠子发红,直盯着观辞。小妹急忙说:“观辞哥哥来咱家,应该以礼相待,况且我们还要想办法让他消除祸患,不要这样。”要说观辞还真就是傻大胆儿,居然毫无反应。小妹转头对观辞说:“信中我哥嘱咐了,让我送你一百两银子。现在我送你一样东西,价钱相当,可以吗?”观辞说:“我和常侠是兄弟,带一封书信对我来说易如反掌。难道为了这区区小事,就要接受姑娘的馈赠吗?”

太夫人这时候插话道:“郎君既然一直乞讨,想必家境艰难。况且,儿子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现在我们这样做也是按他的要求,你就不要推辞了。”观辞只能表示感谢。

继续吃饭。不一会儿,太夫人又瞪起红红的眼珠子,口里流出诞水。小妹又急忙捂住她的口说:“哥哥是请他来送信的,不要这样。”小妹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害怕,转头又对观辞说:“我娘年纪大了,风病发作,要不你先出去吧。”观辞不明就里,只能先退出去。过了不一会儿,小妹捧着个碗也跟了出来,把碗交到观辞手里说:“这是罽宾国(汉朝时西域的小国)的碗,他们国家用它镇压灾难邪祟。唐朝人得到它,本就没有什么用,但能卖上一百两银子。有机会你就把它卖了吧,但不到一百两不能卖。我娘有病,必须侍奉于左右,就不远送了。”小妹对观辞再拜了拜,就回家了。

刘观辞拿着那只碗走出几十步,回头一看,碧绿的水,陡峭的桥,跟刚来时没什么两样。再看看手里的碗,是一个黄色铜碗,看样子也就值三五贯钱罢了。所以观辞有些后悔信了小妹的话,但也没办法,只能拿着碗到市场上去碰碰运气。结果不出所料,有给价七、八百文的,低的只肯给价五百。观辞实在有点泄气,但转念一想,觉得龙族还是应该看重信誉的,不应该骗自己,就天天拿着这只碗在街市上闲逛,顺便乞讨。

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街市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多过去了。西市街上走来了一个胡人,无意间瞥见了观辞手中的碗,瞬间表情非常惊喜,连忙打听价格。刘观辞早等的不耐烦了,只是讨饭养成的随遇而安的性格让他一直待在了洛阳街市上,于是便赌气道:“二百两银子。”

没想到那胡人不像其他人那样还价,反而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这东西价值连城,何止二百两银子?不过这不是中国的宝物,你拿着也没什么用,只是我现在囊中羞涩,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兄台你看一百两可以吗?”这下轮到刘观辞目瞪口呆了,真有人会买这碗?而且价钱也跟之前说的一样。那还说啥呢,卖!

那胡人付了银两,接过碗,接着说道:“这是罽宾国的镇国碗。在他们国家,这个碗是在举行祭祷活动时用的。这碗一丢,他们国家就开始闹饥荒、起战乱。我听说是将近四年前,被一个龙子偷去了,他们国君正在悬赏用全国半年的税赋赎回它。你是怎么弄到的?”观辞一听,这镇国碗来头不小啊,也就没有隐瞒,把自己如何为龙子常侠传书,如何受到龙母和龙女的盛情款待,一五一十讲给了胡人听。

胡人听罢,摇头道:“罽宾国的守龙上书天庭,天兵应该追寻到此了,这是常侠不敢留在家中、远避他乡的原因。他不敢露头,所以只能谋划着借你的力量把它送走而已。之所以让你见他小妹,其实是考虑到他的母亲老龙嘴馋,怕把你吃了,让他妹妹保护你罢了。”观辞想起那天太夫人的样子,这才突然明白过来,不禁背后一阵冷汗。那胡人接着说:“这只碗既已出现,常侠他也应该回来了。说到底,你是他们家消除祸患的恩人啊,别怕,五十天后,洛水大浪涌起,昏天黑地,就说明常侠回来了。”观辞好奇问道:“为什么要五十天后才回来?”胡客哈哈笑道:“我要带着碗离开中国,他才敢回来啊!”

与我们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在这个关于龙的民间故事里,是人救了龙

龙与人

观辞暗暗记下了这个胡人的话。到了五十天之期,赶去洛水一看,果然大浪涌起,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天色登时灰暗下来。再过一会儿,只听一个炸雷“咔嚓”响起,就见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地从天而降,遥遥地向着观辞行礼拜谢。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后呢?一人一龙如何继续他们的友情?堃哥只能说没有然后了,这只是个故事,而已。感兴趣的朋友,请评论、分享、收藏,或者关注堃哥。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