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特異功能”①神經應答


人體的“特異功能”①神經應答

人類仰望著鳥兒的自由飛翔,羨慕魚兒潛藏的自在遊弋,渴望著雄獅的威猛、獵豹的敏捷、黑熊的強壯,甚至是獼猴的輕靈。向外觀世界,人類自古就有一種深刻至骨髓的自卑感,自卑成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性。

向內觀時,人類的內心世界豐富精彩、波瀾壯闊、一日千里、無限延伸、不斷進步,這是獨立於生物世界之外的大千世界。因為內心世界的發現和發展,人類產生了超越一切生物能力的優越感——我們不會飛,可是我們可以到達雄鷹也到不了的天外太空;我們不能在水下呼吸,但我們能到達大多數魚兒也到不了的海底深淵;我們沒有尖牙利齒,但沒有我們吃不到的山珍猛獸;我們不夠輕靈,但我們不用奔走就可以到達遠方。

內觀,是一切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的起點,使人類真正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真正的特性。但不應忘記,肉體是我們精神的載體,即便不願人們受困於肉體的各門宗教,也依然將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視為重罪。

現在,我們將對於承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肉體,進行更深入的探知 。

人體的“特異功能”①神經應答

林海峰先生提出“生物細胞膜是最早存在於生物界的記憶與思考體系,既細胞記憶”的特特見解。從現實層面看來,還有待神經學和生物學在此方向的深入研究才能充分證明。

今天,我們將窺探一直以來被當作人體主要的指揮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有何獨特之處。

現代醫學,將神經與內分泌分為兩個系統。而事實上,通過解剖學和生理學可以發現,我們的神經與內分泌根本無法分割。對於身體的健康而言,無法以單獨的神經或單獨的內分泌起到積極而健康的作用。因此,學科的設置或只為學習研究的方便,無法直觀的展示身體本來具備的運作方式的全貌。

雖然在生理學原理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運作無比複雜、目前還難以得出結論,但從神經的功能應答中我們依然可以窺得一絲端倪,而使普通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容易理解。

首先,我們身體的功能運作並非是均衡的,也無法均衡的。局部的需求增加會引起一連串的身體反應,如血液流向改變、氧氣供應倍增、能量釋放加速、激素大量分泌等等。

我們知道,無論是氧氣、營養還是內分泌激素,都要通過血液的輸送才能到達人體的每一個細胞。因而,為了保證身體各種功能的正常運轉,全身的血液總量也在不斷調整(如高原人群體內的紅血球高出其他地區的人就是因為適應氧氣稀薄的環境所做出的調整),其調整的時間依照基因所設定的細胞生成周期,數量則依照本身的需求而定。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理解,血液的總量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否則就不會需要在外傷出血時依靠輸血了),至少在細胞更新週期以內不會有大變化。

其次,不同的動作或情緒導致的消耗需求增加,就會致命其他部分的血液供應減少。跑步時,血液大量流向腿部肌肉,面色逐漸蒼白,尤其是嘴唇最為明顯;生氣時,血液流向頭部和四肢,可以看見頸部血液擴大,面部變紅,甚至雙眼明顯充血,如果不能即時送達,就會出現肌肉的抖動。

最後,因為血液總量基本不變,而局部的血液需求增加,勢必要向其它平時血液充足而當下非必需的器官“借血”——如肝臟、胃腸、胰臟、腎臟,假如“借血”的功能不能及時調動,就會出現跑步或生氣時的暈闕。如果“借血”成功,則導致其他臟器急性缺血。若時間不長,只是感覺難受、疲勞,若長時間反覆性的經常缺血,就會出現細胞的損傷,從而導致病變。

我們需要著重瞭解:

1、氧氣、營養和激素依靠血液循環;

2、血液總量基本不變;

3、局部消耗增加會致使血液大量流向高消耗部位;

4、其他器官被“借血”而出現急性缺血;

5、經常性、重複性甚至是持續性的器官缺血導致病變。

血液流向的需求是身體客觀存在的現象,要完成這個過程,全靠神經內分泌的調動和協調。從生氣的例子可以發現,人的想法,或者說一個念頭,就可以啟動血液流向的改變,甚至導致疾病。中醫有“七情致病”的學說,也認為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極大,所謂“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喜傷心、思傷脾等”,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而得出的總結。

當然,並非所有的念頭都會導致這種危害身體的結果。根據引發身體的反應和結果加以區分,將神經內分泌應答機制分為兩類狀態——對身體有益的叫“激情狀態”,對身體有害的叫“應激狀態”。

我們對神經內分泌運作的區分方式,與霍金斯能量級的劃分異曲同工、不謀而合。霍金斯能量級將“激情狀態”的部分稱為“正能量”,“應激狀態”的部分稱為“負能量”。

可以說,激情或應激,正能量或負能量,是決定健康或疾病的首要開關。他們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呢?

神經學的研究,給出了答案。神經系統的運作,可分成三個部分: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我們需要大概瞭解這些神經功能的範圍,以便能更直觀的瞭解真正的“病因”之源頭。

自律神經,主要是指可以通過控制和表達我們主觀意識的神經。比如走、跑、跳、呆、笑、哭等主動控制表達的功能神經。主要是用於自主控制以滿足生命體的基本需求,如生存需求:覓食、進食;繁衍需求:求偶、交配;自保需求:逃跑、戰鬥。簡單的理解,只要是我們用大腦想到就能控制身體做出的反應,都屬於自律神經的控制範圍。

而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則不直接被我們的意識控制,但會根據身體的需要,自主調動完成神經控制過程。比如我們吃下食物,如何消化和吸收,就不被我們的意識控制了;當我們選擇戰鬥時,心率和血壓的變化也不被我們的意識所控制。他們會自主根據需求完成調整。

科學家發現,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主動功能範圍是兩個不同的組合體系,更像是人類面對自然界的不同情景,不斷適應和調整而來的功能優先組合策略。所以,在同一時間裡,我們的身體只能被其中的一種神經功能策略所主控,另一種功能策略將被抑制。

通常,我們將交感神經啟動時所主控的功能狀態稱為“應激”,而副交感神經啟動時所主控的功能狀態稱為“激情”。對於我們的身體而言,應激就是戰鬥、逃跑、憤怒或緊張,需要大量的消耗和代償,是一個消耗的過程;而激情就是性慾、食慾、快樂和休息,代表著愉快的吸收和修復,是一個收穫的過程。

比如我們跑步時,交感神經啟動,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交感神經會根據身體的運動強度,指示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等分泌激素,增強能量釋放效率,同時收縮血管、配合心臟跳動加快、升高血壓、增加呼吸頻率、加速血液循環、血液攜帶氧氣和養分流向大腦以保持快速反饋等可以應變的功能,血液同時也流向運動消耗較大的四肢肌肉等,這種功能的協調與配合,是不需要我們通過大腦裡思考才開始動作的,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都能夠自主完成這些無比複雜而精確的控制。

當我們休息時,副交感神經啟動,交感神經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經會根據身體的放鬆程度,逐漸關閉器官感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神經傳遞,同時,大腦、皮膚與肌肉的血液開始大量流向內臟,進行修復和更新的細胞代謝過程。此時,我們進入專注而輕鬆、睡眠或類似睡眠、舒服而放鬆的“放空自己”的狀態。

交感神經,主控消耗而難以持久;而副交感神經,主控收穫故於人有益。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否啟動,不僅依我們的行為而定,更依我們的“念頭”而定。念頭是宗教的說法,在科學上它至少有關三個方面的信息。

第一個是遺傳信息。素食動物如牛羊,看到面前的肉不會有任何反應,而肉食動物如狗,看到肉就會分泌唾液。將肉換成青草,情況就反過來了。所以,當孩子出生後不久,未經任何教育的嬰兒就顯現出不同的認知特點。

第二個是潛意識信息。我們自出生後開始使用感官功能起,所見、所聞、所希望、所恐懼等經歷,都成為信息被無選擇性地儲存在大腦裡。無意識地影響我們對現在或是未來的看法。

第三個是意識信息。也就是想法,即當下的知識、想法、判斷、分別、希望和恐懼等,組合成各種提供給我們選擇或拒絕、堅持或放棄的依據,並由此產生信任或懷疑的慣性。

遺傳、潛意識、想法,共同組成了我們的“念頭”,並經由“念頭”決定了我們的神經啟動策略,是坦坦蕩蕩還是緊張兮兮,是安然入夢還是輾轉反側,是自信還是自卑,是自私還是愛人,是幸福還是慘淡,是乾脆還是糾結,以至於積沙成塔——是健康還是疾病。

人的念頭,造成人類獨特的神經應答方式。想想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就能無比自豪,想想樹上的酸梅就可以分泌唾液,想想情人就能夠體驗幸福,想想手上沾滿了大便就能感覺到噁心。我們會噁心是因為,雖然我們很清楚這只是想象,但我們的大腦無法判斷神經所傳遞的信息是當下的現實、是過去的經歷、還是我們的想象,只要這些信息出現,身體就會按照百萬年生存所積累的經驗——以密碼的形式寫到基因裡——所設定的程序和應對策略,用噁心的反應來提醒我們“遠離大便”。

在生活中,我們通過接觸和觀察眾多修行者而得到非常有益的信息——我們發現,任何宗教和學派的研修者,都喜歡進入“內觀得靜”的狀態——出世之學佛教有“禪悟”以求智慧、成佛,道教有“清修”以求自在、成仙;而入世之學儒家則叫“自省 ”以求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功名。

修行,到底在修什麼?或許,只是為了打開那個讓我們放鬆、讓我們幸福、讓我們無所畏懼、讓我們健康的開關,那個開啟副交感神經的念頭。因為,只有打開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才能關閉那個使我們緊張、使我們痛苦、使我們恐懼、使我們生病的那個開關,那個輕易啟動交感神經的念頭。

原來,是幸福還是痛苦,是健康還是疾病,我們自己就可以決定。這個部分的發現、研究和應用,是我們通過非藥物療法,調整眾多慢性疾病而被視作“神奇”的核心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