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的江湖:武则天创立武举与国人尚武传统的养成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黄沾《人生·江湖》

这是李连杰版笑傲江湖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不知乍看此句时,你可曾想起那红衣身影手持绣花针的浅斟酌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东方不败如此,令狐冲如此,任我行亦如此。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也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它带给每个人的不仅是对各色人物的喜恶褒贬,还有那浓之不去的江湖情结,人生如江湖,我亦在其中。江湖何来?为什么中国人对刀光剑影,儿女情长,皇图霸业的故事情有独钟?这可能要从武则天创立武举说起。

女皇的江湖:武则天创立武举与国人尚武传统的养成

江湖儿女酒一杯

武举:选拔武官的科举

武举全称武官选举,是科举制的一种考试形式。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主流的选官用官制度,它将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科举制的制度框架下,无论你是门阀大族寒门世子,只要成绩优异,考试合格都有入朝为官,出人头地的机会。在武则天创立武举之前,科举的考试内容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个人勇武不在考察范围之内,选班的官员也大多是文官,即文科举。文科举以选拔文官为主,文官自然是当不了武将的,大唐疆域辽阔,周边更是异族环伺,没有武将驻守边疆是无法威慑蛮夷的,朝廷对武将的需求十分巨大。然而科举只选文官,武将大多由由文官推荐而来,推荐这种事情,不必多说也知道猫腻不少,必须打破,于是武科举诞生了: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 。”

——《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侍郎》

武举虽然是选武官,但并不是选莽夫,武举的考试内容比文举还要复杂,要经过州府选拔和省试定举两轮。州府选拔方法是对应试举子进行谋略和武艺两方面的考试,主要考试项目为长垛、马枪、翘关、和擎重等,过了州府选拔才能参加省试,省试也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以骑射及运用武器为主的武艺技能,包括长垛、骑射、马枪三项,是武举考试中评定成绩高低的标准;二是身材、体力、体能、等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包括步射、翘关、负重、材貌、言语等项是武举中选的基本条件 。总之就是谋略、武艺、身体素质、颜值、说话一个都不能少,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武举的考试选拔满是江湖纷争的意味,能通过武举选为将官的大多是人中之龙,这可能就是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璀璨将星的原因了吧。

女皇的江湖:武则天创立武举与国人尚武传统的养成

大唐武举形象代言人

创立武举:女皇的朝堂江湖

武举的考场像一个满是纷争的小江湖,而武举的设立,却是女皇武则天在朝堂江湖中追求霸业的结果。为什么女皇要创立武举,培养戍边武将只是一个最现实的原因,女皇的一言一行自有其深谋远虑。首先就是因为在朝堂江湖里,她的势力实在是太小了。李唐王朝起于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由关陇之地而发兵,在一个个亲信肱骨的帮助下迅速平定天下,所以作为李唐父子亲信的关陇集团在朝堂上有很大的势力,把控朝政的长孙无忌就是关陇集团的领头羊。更严重的是,从唐高宗李治继位到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六年间,朝廷共用了六位宰相,全部出自关陇集团,其中还有两位与皇室有姻亲关系。关陇集团势力庞大且对李氏忠心耿耿,这本是一件对李唐江山有益的事,但武则天并不姓李,于是关陇集团成了武后政治势力扩张的最大障碍。为了打散关陇集团,武则天在掌控朝政期间先后处理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的大佬,之后设立武举,提拔民间寒门,让他们位居朝堂,由此来抗衡树大根深的关陇集团,武举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武氏招兵买马获得可以与李氏抗衡的小弟。除了抢小弟以外,武举的设立还起到为武则天“正名”的作用。以武代周,以女子之身承袭皇位,天下人的非议是难免的。武则天统治期间,柳州司马徐敬业、越王李贞、琅娜王李冲先后造反,打的都是武皇即位“名不正言不顺”的幌子,虽然叛乱都平定了,但唐朝那么多掌握军马的将官,都可以拿这个幌子来造反,毕竟这是事实。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这些人都换了,换成那些不在乎她是女人的官员掌控军权,要达成这个目的,武举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 。”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上

你本是平民,你能做官,能掌控军队都是因为你参加了武举,由武皇钦点,如果你想说武皇“名不正言不顺”的话,那被她提拔的你又算什么?武举的设立在政治上为武则天培植势力,在统治上为武则天安定人心,朝堂江湖间,武皇试图以以武举达成“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夙愿。

女皇的江湖:武则天创立武举与国人尚武传统的养成

女皇目光中的武举

创立之后:女皇已逝,江湖犹在

武则天为培养将官和维护统治而创立武举,武举的创立成就了她的江湖,但她没想到的是,待到英雄迟暮,武皇远去,只留一座无字碑供后人评说时,她的江湖并未随她远去。 作为一名当权者,武则天做出的每个决策都与其治下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武举是一项制度,它深刻的影响着民间的日常。

女皇的江湖:武则天创立武举与国人尚武传统的养成

抬眼望去是众生

封侯拜相,封狼居胥是每个男儿潜藏在心中的豪气,试问谁又不想习得一身高强武艺,守土御敌,光宗耀祖,只是没有门路罢了。武举作为一场公平的武官选举考试,它将整个考试范围扩充到了寒门子弟之中,一时之间,民间围绕武术产生了多番变化。首先就是习武的“合法性”问题,自秦朝以来,文人皆看不起武夫,认为“侠以武犯禁”,学习武功的人,只不过是不知礼的莽夫而已,时时都有造反的可能。在武举制度的辐射下,学习武艺不再是为了造反,而是“参加武举,报效朝廷”,习武变成了满足国家需要、支援国家建设的事,文人之中竟也出现习武者,大唐诗仙李太白,大漠之中的边塞诗人等都是受武举影响而生,民间习武已是常态。习武成为常态,民间的生活自然多了些江湖气,仗剑走天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了一件很潇洒的事,武术的教学也随之发展,都想习武,习武就要拜师,久而久之,各种有组织的门派、武馆便形成了,江湖开始有了势力纷争。全民习武,拉帮结派,大唐尚武之风自然也随之成型,有史记载,在武举考试入场时“兵部武举人持弓挟矢,数百千人入皇城”,

这些人皆是从各地选拔而出,竟还有近千人的规模,可见“尚武”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唐朝的民族精神。在武举的辐射下,唐朝已然尚武,自唐以后,武举成为历代科举的必设科目,尚武精神也随之流传,从有唐一代成型的江湖之远随朝代更迭流传至今,成为国人江湖武侠情结的传统来源。

结语

一项制度的制定与运行往往会超过其制定者的起始目标,武举制度的创立为普通人提供了通过自身高强的武艺步入官场的竞争机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同时还为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进一步维护了王朝的统治。然而,“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这些在当时十分重要的影响现而今已经不重要了。武举已然废除,它给我们最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民族尚武精神的养成吧。为了打造自己的江湖,武皇创立了武举,在达成“一统江湖”的目的之后,武举却留下了武皇的江湖,而她从不知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