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電影《少年的你》,將校園霸凌這種廣泛存在的事件搬到熒幕上,像《我不是藥神》一樣,希望成為熱點後,能引起老師,父母,學校和政府的關注,能提出更有效解決這種暴力罪惡的措施。

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大家都知道,這世上的黑暗面很多。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看不到的或故意忽略的黑暗面更多。比如,戀童、豢養性奴等令人髮指的罪行。故意忽略的就是校園霸凌這類小孩子的惡行了。


對於父母來說,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因此電影主角陳唸的父母不在她的身邊,看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父母的作用不是很大,父母知道孩子被霸凌後,如果沒有造成大的身體傷害,父母一般只會認為「小孩子間打打鬧鬧嘛,沒什麼」,他們不會太放在心上,因為他們看不到孩子心理上的傷痕。甚至有的父母罵孩子“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麼,真慫”,絲毫不考慮孩子的難處。

照理父母也是從孩子過來的,應該理解,但有意思的是,人長大後就只會從成人的角度看問題,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了。他們認為自己也是打打鬧鬧過來的,自己也欺負過人,也被人欺負過,現在不也正常活著嘛,有什麼的呢。殊不知,這要不就說明他很幸運,沒遭受惡意的殘忍霸凌,畢竟只是少數人;要不就他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人,甚至是幫兇,兇手。那些被霸凌的孩子的痛苦,傷痕,憤恨,無力和煎熬無人感同身受,

做父母的要多點關心和重視

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這世上,太多的不公平和歧視了,甚至讓我相信人性本惡。成人世界裡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富人對窮人的歧視」,「意識形態上的相互敵對」。人類就是這樣,自發的形成「我們」和「他們」兩大陣營,互相敵對欺負。

投射到孩子世界裡,一般是受歡迎的個體控制不住原始的惡意,打算攻擊孤獨的內向的好欺負的個體,尋找樂子。想融入受歡迎圈子的普通孩子,就會一起欺負孤立弱者,這些人可能本身沒有惡意,只是想獲得「大多數」的認可。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形成具備的,小孩子心智不成熟,他們無法感受弱者的痛苦,只享受施暴的快感和社交的認同感。孩子也考慮不到他所做事情的深遠後果,意識不到他們造成的傷害能死人,甚至不覺得死了人又怎樣,反正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呢。

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既然我們意識到了缺陷所在,就要對應提出解決方案。小孩子沒有同理心,這沒辦法,靠教育只能輔助理解,無法使其擁有。

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惡意,可以解決,需要家庭、學校和政府的努力。教育孩子為善,不能欺負弱者。當然這還不足夠,任何來自人類基因裡的惡意都需要國家的高階暴力來震懾解決。

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應該根據年齡一刀切,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出現有的未成年人雖然沒有到年齡,卻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盾牌,肆意擴大放任自己的惡意來傷害別人。沒有了法律懲罰的震懾,他們會權衡利弊做出錯誤的選擇,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或是復仇式洩憤。

孩子需要教育,同樣需要震懾。他們只有看到了後果,體會到同樣的痛苦,才能懂得善良。

少年的你:只有控制住孩子體內的惡意,才能有效解決校園霸凌

在電影的最後,少年長大,陳念和小北跟在孩子的後面守護著,因為他們懂得,所以慈悲。希望多一些世間的人能懂得,世界才會變得美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