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一念多情,只为伤心

影片开头便是以长篇的叙述开始,萧红的逃婚求学开始,从此便开始了战乱时代多情女子的情困。所谓情困就是她从一段情随心所欲的到另一端情感伤痕,且无法泅渡。她是一个执着于情的女子,一个穿越时代女子,可惜她生错了时代,我依旧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文学之路与那个时代是背道而驰。正是“独具我见,不合众嚣”,她写作的独特性恰也是当时她的伴侣、她的朋友们所不能理解的,那个时代也无法理解。所以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不同造就幸运。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她对爱情的感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为爱执着和为生活找依靠。送萧红一句话:生命中所有的灿烂,必须有寂寞给以报答。

对命运的不屈,对爱情的执着

喜欢表哥拒绝了家里安排的婚姻。在那个时代,媒妁之言父母指定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任何女子都不能拒绝。可是她依然可以背叛世俗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用现在的一句矫情的话,这个是真爱。可惜上天不会相信真爱,她被抛弃了,彻彻底底的抛弃了。表哥绝决而去,像是整个时代将他拉走,没有一丝留恋。萧红没有被想象中被打败,坚强从北京回到呼兰河老家,也行在她的心里,呼兰河是温暖的吧,不然不会在心里寒冷时回来。似乎呼兰河的水能将她的灵魂摆渡干净,继续不被世俗牵绊,寻找内心纯净。

可惜河但情感在那个时代里不会干净太多,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为了不被周围的人嘲笑,父亲连夜举家迁往阿城乡下。电影里对这一细节进行了很仔细的拍摄,夜色被冰雪覆盖,山路里摇摆骡车上,萧红眼睛幽幽的望着黑夜,但是从她的眼神中绝没有一丝丝的悔意,从这个眼神中也能感受到绝非顺从了命运。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二萧、端木,剪理还乱

由于是电影,没有办法全部展现萧红的全部生活。萧红一生可以八个字表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

二萧第一次见面的镜头时,萧红可以说狼狈之极,面容憔悴,头发干枯而凌乱,面色泛青,嘴唇开裂。我心里有个疑问,这样毫无美感画面还能吸引一个已经在东北文坛里小有名气的三郎呢?再加上被关在东兴旅馆,与落跑的未婚夫共同欠下的600元的巨债。这样声名狼藉的,如何被人吸引。萧军本身身无分文,没有偿还600元巨款的能力,最主要的还怀别人的孩子。喜当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何况有文学气息的萧军。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萧军当时早有原配许氏和两个孩子,为何能让他做出了背弃妻儿的事情呢?就连演员冯绍峰看着剧本都说,我演萧军,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爱上她呢?影片中萧军几次旁白说道,几次起身欲走而未走。萧红找着各种机会和萧军攀谈,从萧军在报纸上的文章到到文学理念。甚至萧红将自己平时写的文字和一些插画随意排放。显然萧红是让萧军发现她的才华,她希望找到一个救命稻草。我不知道导演这样拍摄的原因,或是真的因为萧红想找到一个寄托的人。不然一个热爱书写的人不会将自己的作品随意丢弃。这样的拍摄让我有些不适,而且让萧军走入萧红的世界是不是太快。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怎么演绎,但是绝对不会是第一次见面,第一次就躺在一张床上宣泄。对于电影,我只能默许。但是对于真实的历史,萧红萧军这样,我就不能苟同了。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可电影依旧按照剧本就这样坠入相爱相杀的道路上,而且一走就走了5年,最后萧红电影剧本上说,他们因为理念不合分开了。萧红想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而萧军想要从军打仗,和那个时代的男子一样,驱除鞑虏。萧红是爱萧军的,至少在电影了是这样表达的,而且是那种爱到骨子了那种。不然电影不会表现的那么细腻。从萧红随意摆放的文稿到两个人在床上肆无忌惮的宣泄;从旅馆里逃出来后在一起到萧军当家教有钱赎回自己的破旧的大衣给萧红穿;从两人一起啃干面包到相互拥抱取暖。或许是冯绍峰表演到位吧,一个深情男子显现观众面前。镜头拍摄非常细,细到让人揪心。就像许广平说,很多人写贫穷,没有人像萧红写的那么细腻,那么走进心里。我猜测这和萧军不无关系,因为和萧军在一起的,他们是极其贫穷的。因为人的记忆只有经历事情才能让那些记忆变得清澈而细腻。我到现在还清晰记得两个镜头:一个是萧军请萧红吃饭和萧军给萧红绑鞋带的画面。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前者,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没人不活在饥饿中。但是萧军一有钱就请萧红吃饭,这就真的爱在心里了。而且当萧红看到丸子汤时,眼睛透露出的渴望让萧军看到了。即使她说,不要了。但是萧军还是点了,而且用一句搪塞的话说,还有汤呢?这句话虽然苍白,但是在萧红心里却是满满的爱意,无法承受的,从她心里的想法,我觉得她是想和眼前的这个男子心甘情愿走到底。

后者,可以说加剧心甘情愿程度。导剧或是非常偏爱萧红吧,特意加一句词和细腻的拍摄。“哎呀,我的鞋带开了。”汤唯用了十分矫情的语气说了出来,但在那样的环境里说出来,却显不出来任何任何矫情的意味,更让有种恋人之间的味道。萧军在旁边找了一颗尖锐石子,将自己的鞋带隔断为她绑上。在看《黄金时代》是和妻子一起看的。她看到这个画面突然问我,你回这样对我吗?听到妻子这样问我,我从心底里泛出来的温馨。因为她能问我,说明妻子是爱我,而我亦如此。越是简单的事情,越能发现幸福的真谛。或许萧红在写《商市街》的时候,写那深刻的贫穷时,心底也会有幸福的味道吧,因为身旁有人。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或许爱得太深了,才会害怕失去。萧红在相吧。在相依取暖寒冷的东北,两人穷苦潦倒,萧红也没有什么工作任何收入,对自己的才华也没有任何认知。害怕失去给自己温暖的人,才会傻乎乎的问萧军:“您看上我哪儿呢?”萧军微微一笑说:“你的才华啊!”萧红或许更加没底,又追问道:“那如果我没有你认为的那种才华呢?”观众明显感受到萧红害怕失去拥有的幸福。可以明白即使在伟大的作家,在爱情面前都会变得脆弱而普通。电影里,萧红说完这句话取出蜡烛摆在床头,噙着泪水在幽暗的烛光下写了《弃儿》,写下她送人的第一个孩子。或许萧红写关于弃儿小说,不仅仅是想念自己的孩子吧,或许还有想要在喜欢的人表现出她才华,留住爱的人。那时的她,还原成普通女子,对爱执着的女子。

电影里二人分手是占据着重要的戏份。在观众眼中,现实中原本有武的1米6的萧军被冯绍峰塑造得高大、英朗,平白获得了很多同情分,出轨都出得都理直气壮。而和萧红文学气息相投的端木被塑造成为猥琐的。或许电影的因素吧,需要有一个看点吧。但是作为纪实性的人物传记应该尊重历史吧。从电影的角度应该需要对比冲突才会吸引人吧。电影中从朋友的叙述中,朋友非常遗憾的,萧红则是执拗的。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萧军作为作家,他和萧红的创作理念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萧军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作家,为国,纯粹的创作,并不走心,而他到死也不理解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萧红的作品。

前文说,萧红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是作家辈出的黄金时代。而萧红是那些作而出的明星。因为她的创作是属于小人物的,人们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感受自己的小悲哀。而这样的创作理念,并不属于当时写作套路,也不按时代要求写作。这或许是二萧文学理念巨大的分歧吧。二人在相爱,可是志不同道不合,在相处下去,两人必定是互相伤害的。

萧军之后,萧红对于爱情只剩下书里的戏文了吧。女子,在任何时代都会处于一种何况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作为女子,萧红是坚强的,她可以为爱执着,为创作而承受孤独;而作为女人她是脆弱的,因为她需要生活,需要有人陪伴。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与萧军分开后,萧红开始与文学上合拍的,性格懦弱怕事的,屡次抛下分分钟会有生命危险的萧红离去的端木。历史上端木我没有深究,但就电影本身而言。萧军明显要优于端木,不管是对人对事上。而电影有形的对照,让观众认为“好白菜都让猪拱了”的一种错觉。因为电影很是清晰的表现出端木的不负责任。

电影中,日军攻占武汉后,端木抛下大着肚子的萧红。这一幕,让所有具有责任的男人都视。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明显区别端木和萧军两人的性格。在重庆,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萧红对罗宾说:如果我现在拍一份电报给萧军,他一定会陪在我身边的,可是她不会去拍。萧红是了解萧军和端木的,知道萧军的担当,端木是责任感很轻。当她搬到报社时,有人问她““端木怎么不带上你?”她嗤笑一声:“我干嘛要他带啊?”从她洒脱的话语里,观众可以读出她的无奈语悲哀。当她来到重庆时,没有直接找端木,而是找了萧军的一位朋友把她送到医院。或许在她的潜意识里,萧军是可靠的。在医院里,她将她和萧军孩子生了下来。但是第二天孩子没了,她对朋友说,孩子突发高烧死了。在很多书籍中也没有明确写出来。有天,萧红在桌前回忆着一两年前和萧军一起与鲁迅的相识,此时时移世易,身边的已经是端木,她回头看端木的那一眼,绝不是充满新婚的柔情蜜意的,而是对生活无奈。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作为一个人生的重要经历,作为一个以经历写作的作家,萧红没有将生命里男人写进自己的文章里,情感写进文章里,是多么可笑。在当时社会里,然而她的生命又必须依附于他们,只因为社会的规则是所谓的像萧军这样作家写下的,而时代没有给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电影中,朋友叙述在观众里呈现不众说纷纭的萧红,而作为本人,处于暴风中,从而多言,用她的文字书写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社会规则的无奈。写作的人对于作品是有灵性的,只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懂罢了。有个人懂了,那个人就是鲁迅。他说,萧红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只是他不能对萧红生活做了评价。毕竟她要过自己生活,别人多说无益。

影片最后,萧红在各个医院度过的,她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是由端木和罗宾度过的。历史上对于萧红的评价多是可是她死后,却又那么多同辈作家为其写文章惦念。可想而知,她在同行里多么受人尊敬。而且她也是值得被最尊重的,因为在她短暂的年华里,开创了一个的文学时代,她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直至现在也深受影响。只要文学嗅觉的作家都会感受萧红的伟大。罗宾是第一个给萧红写传记的,而后又有很多写有关于她的文字。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写下的诗篇:“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闲话”。我不是作家,不是学者,我只是尘埃一颗,写这么长的影评,也只是为了我心目中的文学。因为她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对于喜欢文字的我,自然不会放掉这样机会。写下自己的情感。

电影是由《呼兰河传》的里面的文字结束的,我猜测导演是像借助着清纯的文字来洗涤她对文字感念吧。萧红曾感慨:“女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人是逃不过命运的羁绊,但是却可以在灵魂深处自由。看过后久久萦绕心头的追求灵魂自由,这才是电影传达真正的高潮。

《黄金时代》:生命中所有的灿烂,自有寂寞给以报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