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印江 --来自江苏 吴江区 对口帮扶,我校老师的 散文

走马印江   --来自江苏 吴江区 对口帮扶,我校老师的 散文

作者:施泉明 (江苏 吴江区 横扇学校 )

十年前,不,哪怕是一年前,我也绝不会想到自己会来到大山深处,与贵州一所学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

2019年12月13日,暖阳融融。我和同事一行五人乘坐吉祥航空的航班,前往1500多公里之外的对口学校——印江县四中进行帮扶援教活动。

飞机缓缓降落在铜仁凤凰机场。刚走到门口,来接的学校领导就前来亲切招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热情。此时已是华灯齐放,一桌简朴的当地土菜填饱了我们辘辘的饥肠。稍事休息后,我们便驱车赶往离此140公里的目的地。

夜幕中的山峦犹如一个个黑色的巨人飞快地向后面跑去,宽阔的高速路上不时出现一条条长长的隧道。开车的李校长告诉我们,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贵州的扶贫力度,这条横亘在半山腰的公路就是其中成果之一。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印江城外,为了等后面的车,李校长让我们出车透透气,顺便看看印江的夜景。只见一座灯光闪烁的小城坐落在山下的坝子上(坝子是云贵高原上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也是当地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一条河蜿蜒而过,它就是印江。这里似乎没有江南县城的繁华与喧闹,但十多幢隐约的高楼也为这座山中小城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很快,我们与另一辆车会合后,进入了县城。城内的道路并不宽阔,这大概是因为坝子面积有限。我们走进入住的腾龙宾馆房间时,已近晚上10点了,简单冲洗后,一路奔波的我们便匆匆钻入了被窝。

第二天,我们与印江四中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情况。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印江四中现有学生500多人,教师70余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校舍陈旧、校园狭小,无法开展体育训练,不得不“打游击”,借其他学校场地;二是生源大量流失,就读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少年或单亲孩子,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优质生源主要流往二中和思源中学。“四中今后恐怕要与其他学校合并或异地重建,但不管怎么样,相信硬件设施肯定会明显改善。”李校长乐观地总结道,这是一个教育人的博大情怀。我对四中教师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能坚持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由衷地敬佩。

随后,我们为四中师生开了三节示范课,作了两场专题讲座。我们与四中教师围坐一起热烈评课,双方的坦诚交流碰撞出不少火花。我们欣慰地发现自己的辛苦很快有了收获,聪明务实的印江教师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满足了我们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我们参加了四中的升旗仪式。当豪迈的国歌声响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我想他们会比我们更虔诚,因为对党和政府的温暖体会更深更切。他们是一群幸福的人,虽然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生活,但长期以来的那种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包围他们,滋润着他们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还观看了孩子们表演的摆手舞和金钱杆。当锣鼓的音乐响起,孩子们手舞足蹈,那翩跹的舞姿,转跳腾挪的姿态尽显出浓郁的土家风情。舞蹈节奏欢快,表现出的是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这次活动,虽然除去行程只有短短的四天,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却看到了印江人的淳朴好客,看到了他们爱岗敬业,看到了他们的谦虚好学,也感受到了印江物资的贫乏。有国家的大力扶持,有各地的真诚援助,加上印江人的努力拼搏,相信这座山区小城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大放光彩。

在纷飞的雨丝中,我们离开了印江。我的心放松了许多,毕竟我为这块贫瘠的土地尽了一点力,虽然只是沧海之一滴,微不足道。

我与印江相聚,恐怕是我前世修来的缘。此次印江之行,对我是一场心灵的荡涤,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出乎意料的机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