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熙熙令德,綺綺原陸。

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

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勸農》·陶潛

春光漸暖,肆虐不已的疫情也初步得到了控制,各行各業正在有序組織復工復產,在我們農村的廣闊天地,田地裡忙碌的身影、偶爾駐足的耕牛,又是一片讓人欣喜的繁忙景象,神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方君壁,春耕圖

勤勞的中國先民在這片土地上耕作了幾千年,農業生產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脈,特別是在生產力還相對不發達的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士農工商",農民的政治地位甚至排在了工人、商人前面。為了鞏固統治基礎,維持社會穩定,歷朝封建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生產,頒發勸農詔書,宣傳推廣農業技術,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宋朝,官方勸農的制度進一步完善,勸農的內容更加多樣,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顯。

宋朝勸農的基本情況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宋勸農使情況

完善勸農制度。古代中國,農業是社會根本,因此很早朝廷就設置相應官職來督導農業生產,但都沒有形成部門和體系,如秦漢的大農丞、唐代的勸農判官等。宋朝繼承唐制,在此基礎上設置三級勸農使,由地方長官兼任,把勸導農業生產從職責上升為職務,其勸農效果成為地方官員的考核標準之一。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明確規定,"自今少卿監、刺史闔門使以上知州者,併兼管內勸農使,餘及通判併兼勸農事。諸路轉運使、副併兼本路勸農使",此外縣令兼"勸農公事",此後官職變革,還專門設立勸農司,將提點刑獄改為勸農使,加強對勸農工作的管理,雖然其仍然偏重刑事工作,但設立了單獨機構,無疑體現出宋朝統治者對農業工作的重視。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天子耕田版畫

各類勸農活動。在國家層面,皇帝都要親自耕田,為天下表率,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於東郊親饗先農,以後稷陪,遂耕籍田"。同時還會下達勸農詔令,宋仁宗就曾下詔,"切督州郡,凡令之出,以農為先,謹視土膏之宜,明宣稼政之目"。而農業生產也一直是古代知識分子的重要創作題材,比如大家熟知白居易的《觀乂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還有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因此宋朝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都會發揮擔當精神,站出來寫詩作文,勸導農業生產。這其中有官方的勸農文,如南宋朱熹在知南康軍時發佈勸農文:"秧苗既長,便須及時趁早栽插,莫令遲緩,卻過時節",還有文人寫的勸農詩詞,如南宋名相江萬里的《勸農》,"農豈猶需我勸農,且從人意卜年豐"。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北宋勸農文刻碑

基本宣傳手段。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在勸農方面,宋朝人也是積極地發揮了聰明才智,一點都不輸現代的宣傳手段。一是語言樸實,官方的勸農文書,基本都是白話文,然後大字楷書,力求讓受教育程度很低的農村人口能理解明白,地方官員也能設身處地從實際出發,態度也誠懇和善,吳儆的勸農書就說"家世業農,知吾農民甚苦,寒於蠶而不足於衣,熱於耕而不足於食",拉近與農民的距離,加強宣傳效果。二是擴大範圍,當時交通不便,農村偏遠,很多時候政令都不下鄉,為了擴大勸農範圍,勸農書不但在縣城的"粉壁"(佈告欄)張貼發佈,還要求村裡都要有,並且鄉間士紳到城裡辦事,都會領到縮小版,讓他們幫忙宣傳,"鎮市中並外鎮步逐鄉村店舍多處各張一本,更作小字刊板,有耆宿到縣,給與,令廣也"。

勸農的主要內容

勸農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從各個方面保證農業生產,宋朝的勸農內容就非常實用,極大地貫徹了統治階級關於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意圖。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古代農業生產

勸人以勤為本。務農艱辛,需要勤懇耕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後肯定沒有收成,並且中國古代的農業一直是精耕細作,大量勞動力的投入,是保證農業經濟穩定的基礎。"民生在勤,不勤則匱",統治者們就告誡百姓,"為農而惰,不免飢餓,一時嬉遊,終歲之憂",還有樹立典型榜樣,為什麼江浙富裕?因為是那裡的百姓勤勞啊,"吳中之農,專事人力,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勤之所至也

",只有辛勤勞作,才能和江浙人民一樣,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傳播先進技術。勸農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發展農業,因此傳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就成為了勸農的主要內容,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功績。其中有推廣水車、興修水利,"車建而溉,不惟凶荒當減十五,而平原陸地皆可為阜秣之區",用好了水車、水利,不用怕災荒了。還有加強田地管理,也就是秋耕、漚肥、除草、烤田等,教會百姓最大限度地保持地力,保證來年收成。還有推廣農作物種類,豐富農民經濟來源,比如推廣養蠶植桑,"農以桑為助,撫州獨不種桑養蠶,遂致中夏無錢解債納官

",推廣良種,提高種地效益,如大家在歷史書裡都學過的占城稻推廣,就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發生,此外統治者還會告訴百姓們根據土地的種類,多種五穀,"勸民益種諸谷,民乏粟、麥、黎、豆種者,於淮北州郡給之",南方種麥更是保證了封建時代的國家糧食安全。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古代農業生產

保證農業生產

。宋朝在勸農的同時,也非常注重革除各種防農、害農以及打擊農民積極性的事,致力於為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南宋理學大家真德秀在湖南為官時,就總結出地方官員在農業生產方面要做好四件事,為百姓們除掉十個害處。四件事是"律己以嚴、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這是對官員的基本要求,去除的十害就是"斷獄不公,聽訟不審、淹延囚繫、慘酷用刑、氾濫追呼、招引告訐、重疊催稅、科罰取財、縱吏下鄉、低價買物",其核心就是保持司法公正、不干擾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勸農的作用發揮

宋朝的勸農政策,直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高度繁榮,為繁榮昌盛的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推動了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的全面進步,全國的農作物種類得到交流,甚至還從國外進口了水稻,特別是結合宋室南遷,促進了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協助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也為當時南宋的延續發揮了巨大作用。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皇帝重農劇照

鞏固統治根基。宋朝是以武開國、以文治國,但什麼是國,國就是天下百姓、九州疆域,國家的基本就是小農經濟,只有佔全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有田種、有飯吃,天下才能安定,國家才能徵收到賦稅,才能完成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並且穩定的農業生產,就代表著穩步增加的人口,穩定的國家財政收入,國家的各項建設才有人力、物力基礎。根據記載,僅宋真宗至宋仁宗在位初期的三十年年間,全國的人口就由一千六百二十八萬增加到二千六百二十萬,淨增了近一千萬,這背後就得益於國家的輕徭薄賦、鼓勵生產,因此也才有了後來了歌舞昇平。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古代農業生產壁畫

推動農業發展。宋朝官方勸農,把中國傳統的精耕細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使得宋朝的農業效益得到極大提高,畝產能達到二至三石,較之於唐時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並且積極推動物種交流,豐富農作物種類,加強百姓的抗災荒能力,尤其是在南方推廣種植小麥,實現水稻和小麥的複種,對解決當時人口急劇增多吃飯問題貢獻巨大。在宋朝還誕生了中國五大農書之一的《陳敷農書》,首次系統性地講述了水稻的栽培種植,對秧田的耕作、施肥、除草、烤田等都作出了科學指導和精到論述,是對宋朝之前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科學總結。

農為天下之本——淺析宋朝重視農桑的勸農政策

古代農業生產

穩定社會關係:宋朝實行的是並不抑制兼併的土地政策,因此土地流動比較頻繁,有"千年田換八百主"的說法,這直接就導致了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社會矛盾,因此勸導農業生產,特別是支持無固定田產的百姓正常開展生產活動,絕對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手段,不然很多沒有田產的人不能種地,那就只能慢慢聚集起來,不是造反就是成為流民,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而且宋朝因為商品經濟的繁榮,談利、逐利成為社會主流,傳統道德價值受到衝擊,"爭錙銖之利,一朝之忿,或鬥訟不已,或干戈相攻",這個時候勸導百姓們安心務農,絕對是正確的,因為當農民辛苦又必須踏實,自然就沒有心思精力去空談逐利了,保證了農民的穩定,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也能維持正常運轉。

1.《宋代勸農文研究》,王興剛

2.《宋代勸農職銜研究》,耿元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