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遇事不輕易指責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照片,發佈者是江蘇省南通市某市屬集團的一位老總。

事件起因:一對夫妻開車回家時,妻子不小心將車開上消防栓導致翻車。

兩口子都受了傷,驚魂未定、確定雙方都只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丈夫提出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

他覺得和老婆一生經歷的所有糗事,都值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看到一個很有意義的評論是這樣說的:

我老公也這樣,他認為財物失去就失去了。他說如果因為失去了某物品而去呵斥或訓斥相關的親人,那麼他這樣失去的有可能不止是單單一樣物品了。

只要事後懂得如何避免不再發生就好,畢竟失去就是失去了,責怪誰也無法挽回的。

想想若換成平常的夫妻,丈夫或許早就開始責備妻子不會開車了,更厲害的甚至會爭吵起來,甚至人身攻擊...再到鬧著離婚。

從翻車開始指責,可以追溯到當初為什麼買車,買車的錢又是怎麼向孃家借的,說得委屈了會哭,哭得狠了說不定就要說到離婚.....

夫妻關係的殺手,有時候並不是出軌、家暴,而是在我遇到困難時你沒有幫一把,在我痛苦難過時你依然在不依不饒地指責。

責備一出口,就意味著加倍傷害。

本來是一個小傷口一旦撕裂便是一片的血色。

其實這個時候受到莫大驚嚇的妻子最需要的只是丈夫的一句安慰或者一個擁抱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當中,

有一種修養叫做遇事不指責。

指責傷害感情,

遇事學會體諒,

遇事解決事情才是最好的選擇。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遇事要學會體諒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圍城》中,方鴻漸回到家時,妻子問他吃了沒有,說她們已經吃過了。方鴻漸沉著臉說:“我又沒有親戚家可以吃飯,當然沒有吃飯。”

因為這一點瑣事,夫妻倆吵起來,方鴻漸動手打了妻子,這一下鬧得左鄰右舍全知道了,妻子憤然離家而走,這段婚姻在憤怒與哭聲中走向終結。

事實上是方鴻漸就在5小時以前,還暗下決心要對妻子好一點,而妻子也正在家裡等鴻漸回來吃晚飯。

方鴻漸只是想說自己沒吃飯,說出來的話卻在指責妻子,從而爆發出兩個人不可挽留的終結。

其實這個時候的方鴻漸,如果能夠將情緒的重點放在解決沒有吃飯的問題上面,而不是指責妻子的問題上面,一切的結局可能也就不同了。

想想生活中的你有沒有做過這種變向“遷怒”的事情?

孩子生病需要照顧,妻子的心酸沒有受到體諒,丈夫還在指責她連孩子都照顧不好;

父母帶孩子不小心摔了跟頭,需要處理的是孩子的傷口,你卻在責怪他們沒有好好看管;

牛奶打翻濺到了丈夫的衣角,需要解決的是溼掉的衣角,你卻在抱怨丈夫沒有時間陪伴。

遇事不解決事情,反而第一時間尋找可以責怪的目標,這是一種:只顧及自己感受的自私行為。

任何的責備都無法解決問題,只會將身邊的人推的越來越遠。

家人與愛人之間深度的關係,往往就在某一個被責備的時刻轟然倒塌。

事情沒有做好,當事人本身是最難受的,他已經在接受和承受它的後果。

這時,如果身邊的人依然不依不饒,不體諒不原諒,繼續責備說教,那麼就可能在不幸的基礎上雪上加霜。

請你永遠記得:

家,不是一個論對錯的地方。

如果能將責備放下,不糾結對錯,得理依然饒過對方,遇事學會心平氣和地思考並一起努力解決問題——

那麼你就會慢慢發現,曾經疲憊無趣的婚姻生活在逐漸煥發光彩。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指責

遇事要先解決問題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需要自己行動改變的越來越多。

並且,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出現一個可以指責的對象,工作上的事情尤其是這樣。

之前工作的地方老闆很強勢,但是公司人員流動性很大,一項工程的大小事情無法做到相應的交接。

設計工程類的工作總是涉及到售後和保修,一項工程的最後收款都需要設計、銷售、人事等多個方面的接手。

有一次一件大型產品出現問題,需要售後維修,但是沒有人知道這件產品的保修應該找哪個廠家。

時間很久了,一開始經手的負責人早就離開了,沒有交接,這個產品又決定這個項目的餘款是否能夠到賬。

老闆發火了,當初到底是誰接觸的這件產品?

罵完銷售罵人事,罵完人事罵設計,整個公司罵了一圈,可是有用嗎?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只會讓員工和客戶都更加不滿。

最瞭解這件事情的完全是老闆自己,自己內部管理不善,沒有做好交接,又能怪誰?

當你學會放過他人,也就放過了自己的內心。這個時候,人才真正的長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