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黃帝內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高明的醫生在未顯現症狀時,已發現問題所在,並加以阻斷,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養生,即是治未病、保護、調養自己的生命,以達阻斷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家戶喻曉,在蔡桓公未病之時,扁鵲已察覺端倪,多次勸進無效,等病入膏肓之時,才後悔莫及,然已無回天之力。因此養生不僅要“上工”指導,更重要的是認清養生的重要性。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如何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養生講求順應自然規律,順應機體的生理功能,比如良好的作息規律,健康的飲食習慣,而《醫宗必讀》講,五臟的養護中,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胃為水穀之海。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脾為後天之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的養生在於保持脾胃的正常吸收。故腸道消化功能,主要與脾胃密切相關。想要調理消化功能,首先就得從脾胃入手。從而後天我們能控制的,也只有本——脾,所以決定了脾,也就決定了你所能控制的健康。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中醫認為,脾是喜燥惡溼的,一旦溼氣內生,便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氣血化生不足,這裡影響了

腸道健康——脾,也就等於影響了整個身體的健康,也可以說溼氣是萬病之源了。臨床可見身體沉重、大便粘膩、皮膚易出油、腹脹、食少、乏力、短氣等症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那麼溼氣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溼氣和我們平時飲食關係十分密切,

好吃生冷、油膩、煎炸、甜食的人,都極易導致溼氣內生,故平時應少食上述食物。那除了從症狀能看出自己有溼氣,是否還有簡單一點的辦法?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其中望診的望舌苔,就很容易看出是否有溼氣,只要發現舌苔厚膩,那麼就說明體內有溼氣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那麼,有了溼氣該怎麼辦?怎麼才能防止消化功能進一步受損?

所謂有是證用是方,這時,我們用一些食物,來祛除體內溼氣,如薏苡仁、赤小豆、陳皮等,都具有祛溼的功效,用它們來煲瘦肉湯飲用,便可祛除溼氣,還脾胃一個乾燥的環境,促進腸道健康,也就健康了身體。

如果我的後天之本——脾虛了,怎麼恢復我的消化功能呢?

中醫認為各髒都有氣血陰陽,脾胃氣虛之時,也會導致消化功能的下降,臨床可見食少、腹脹、大便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等症。為何會出現脾胃氣虛?虛其實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如長期溼氣重,可損耗脾胃之氣,導致脾胃氣虛;長期飲食不規律,也可耗傷脾胃之氣;長期不運動,氣機不通暢,也可損耗脾胃之氣。脾胃氣虛之人,在舌象上看,可見舌無血色,舌苔少而薄。如果脾胃氣虛,我們就可通過食用補益脾胃之氣的食品來調理,如黃芪、人參、山藥等。

如果脾胃氣虛很久了,消化很差,該怎麼辦?是否不能恢復消化功能了?

脾胃氣虛日久,可傷及脾之陽氣,導致脾陽不足,臨床可見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肢體浮腫等症。此時觀舌象,可見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而水滑。這時,單用補氣之品已顯力道不足,需用溫煦脾陽之物,如干姜、羊肉、鹿肉、花膠等

我經常亂吃東西,但應該脾沒問題?

長期食用熱氣上火之品,損傷胃陰,也可影響消化功能,臨床可見口渴多飲、胃中灼熱、皮膚乾燥、常發口腔潰瘍等症。舌象可見舌紅,苔少。這時,我們可用一些清熱養陰之品,如麥冬、玉竹、石斛、沙參、生地等。

消化腸道健康,竟然心情也很重要?

中醫看病,最講究整體觀,並不單純從一髒入手,還需考慮其他臟腑。從五行來看,肝屬木而脾屬土,木克土,所以肝氣之不舒常常可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受損。肝氣不舒多與情緒密切相關,如性格急躁,容易將事情放在心上,做事太過追求完美等,都可導致肝氣鬱結。

肝鬱之人,臨床可見兩肋疼痛、易煩躁、睡眠差、口乾口苦、打嗝、噯氣、大便時稀時硬等症。此時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心情舒暢,另外,也可食用行氣、疏肝解鬱、滋養肝血之品,如砂仁、菊花、玫瑰花、枸杞等。

你知道嗎?養好腸道基本就養好了身體!黃帝內經、醫宗必讀都有說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消化功能的調理,不可一概而論,而應該分清病因為何,病髒在哪,才可對證用藥,還自己一個健康的腸道。

#中醫養生# #中醫來了# #夏季養生正當時# #真相來了# @健康真相官 @快問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