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六世達賴,他的名字叫倉央嘉措,他生活在清康熙年間;

他,十四歲被選為轉世靈童,學習佛法。

他,出生在紅教的家庭,可以娶妻生子。而成為喇嘛的他,必須遵守黃教的理法,不可近女色。

他,是西藏王。一生在混亂的政治旋渦中,有著至高的榮譽,卻沒有至高的權利。

於是,他的命運註定與其他達賴有著不同。他的一生,都在追隨自由與愛情,同時也成就了他的才華。

《那一世,我遇見了你》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達賴六世——倉央嘉措。

這位六世,他經歷了三段愛情,是與理法不合,但那是他內心所向。

這位六世,他留給後人諸多文學財富,傳頌至今,地位崇高。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 心之所向,腳步丈量

人怎樣活才能在風燭殘年不後悔,在奄奄一息時,回想這一世,對得起自己。生命的濃度往往比長度更重要,就如倉央嘉措,給了我們他二十幾載最燦爛的年華,留得後人傳唱。假使他二十五歲在青海湖畔遁去,那直到六十四歲的這些年,不過平淡緩慢如溪水一般,於他是種幸福,於我們已是無關緊要。

當命運與你的意願不一致,你該如何?

在寺廟裡年輕的六世,他更向往寺廟外的生活,那種被壓抑、被禁錮的生活,與年輕的、活力的生命相比,總是太枯燥,他想盡辦法外出,去見平民的生活,繁華或是悲苦,都是世間的原貌。

他沒有選擇,最好也不過是白天溜出去,晚上必須歸來。即便這樣,對於他而言都是暫時的解脫。

凱利 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裡說,:“沒有自控力的人,只會日復一日的重複自己並不喜歡的人生,讓自己越來越討厭自己”。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寫照,其實改變不需要太大的跨度,可以從一件件小事情開始,也許大的方向不能或者暫時不能改變,卻可以從小小的事情改變。

一位萬人之上的達賴,萬人之巔很是孤獨吧,尚且可在森嚴戒律的空隙喘得一絲氣息,去做自己想做卻被禁止的事情,就從這一絲氣息中,獲得了很多靈感去創作,留下傳世篇章。

任何人,只要想,便可得到這樣的氣息。也許達不到重生的境界,卻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緩一緩。

身邊很多人,慢慢地用自己的愛好替代了頻繁刷劇,時光積累,愛好雖然達不到什麼水平之作,但是明顯能感受到,她不再焦慮,不再在家長裡短裡歇斯底里,這便是改變了。當自己有了這一絲喘息之後,有時候會發現,密不透風的一團生活,彷彿被楔子劈開了一道口子,擠進來很多光,照的人都神采飛揚。

所以,去行動,才能知道自己嚮往的和現實的距離,用步伐去丈量,才是真真正正的人生。

二 但得一人心,永世相安

他說,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她說,此生未戀,哪有來生。

她與他的距離是一張紙,他與她的距離是一整世。

他是萬人之巔的六世達賴,她是他生命中第三位女子,一位誓死追隨的女子。

此時的六世達賴,被說成是妖孽轉世,要移送京城處理。這樣混亂的時局下,這位果敢的女子,她說:“他於我,是這燈火,沒了他便是無窮無盡的黑夜”,她向著她的燈火,一路相隨。

這是幾百年前的愛情,是要衝破當時禮教,擁有不顧一切的信念,才能有的執著。也許,也就是擁有這渾厚的情感,才能讓倉央嘉措,擁有那麼多創作的靈感,寫下了那麼多、那麼美的愛情詩篇。

作為達賴,他不能擁有愛情。

作為他自己,他摒棄不了愛情。

也許在那重重矛盾中,才寫下了這不朽的句子:(是藏文,雖經過翻譯,可能有所改變,卻字字印在了後人心裡)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從來都是聽自古忠孝兩難全,而他卻寫出了世人最樸實的情感。

不知,這位傳世詩人,當時是否在青海湖圓寂,還是和他心愛的女子幸福地度過了餘生,他的二十五歲的生命,已經熠熠發光,在歷史的詩篇裡,那麼的耀眼,因為那是嚮往自由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