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加,新稻价格能否看涨呢?

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加,新稻价格能否看涨呢?

国庆节回来后,南北方新稻已到了集中供应期。从贸易商、米业以及粮库都已纷纷开始展开收购,市场稻价也进入敏感期。东北产区新稻单产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生长期低温多雨,呈出米率低、腹白大的特点,今年农户惜售情绪均较往年偏重。

托市或将成为主力

东北产区节后已全面进入收割阶段,部分产区因天气晴好,已上市的稻谷水分普遍较低,经过简单晾晒,基本可达到标准水15%水分左右。其中普通圆粒水稻米业收购到厂价格在1.34-1.42元/斤不等,水分16%以内,出米率68-70%以上,每低一个米率扣2分。某大集团哈尔滨公司开秤收购长粒水稻(绥粳18)收购价在1.56元/斤,水分16,出米率62%。稻花香水稻价格在2.4-2.7元/斤不等,出米率47-50%左右,从已上市的新季水稻行情来看,稻价高开这与农户惜售心理较重分不开,米企普遍反映上量不多。

但笔者认为,当前新稻属于上市初期,市场主流行情还未形成,米企多看重新稻的质量。东北稻价后市若想涨,具体还要看以下四点。

首先,托市启动的时间。2018年托市大省黑龙江托市启动时间为11月16日。今年东北产区收割期天气晴好,新季稻谷水份普遍偏低,利于贮存。但当前农户集中多持惜售心理,若托市启动晚,市场传言将在12月份启动,延期至后期集中出售,对于米率低、质量差的稻谷销售不利。黑龙江作为粳稻托市大省,每当粮库开库,必将迎来稻价小幅上涨,此时或许是售粮的好时机之一。但今年国储托市力度如何,后期有待考量,请农户及贸易商密切关注,笔者认为农户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根据种植成本计算,当市场收购价格达到心理预期即可出售,切莫盲目追高,国家收储仍倡导以市场化收购为主。

其次,大集团收购力度。今年受收割期推迟的影响,各大集团在国庆节后刚刚启动收购,从目前收购的价格来看,黑龙江贸易商外发利润利润低或无利润状态。昨日各集团也纷纷亮出价格,高低各不同(如下图所示),但从已公告的价格来看,短期内农户售粮积极性不会太高,持续惜售或许能带动价格小幅上涨。

再次,南方粳稻产区情况。如今江苏、安徽、山东产区新季晚粳稻已零星上市,稻价高开。其中9108晚粳稻多按照2.25-2.33元做米,预计在月底前将集中上市,后期稻价将呈稳中下跌的态势。从米业已报价的晚粳米价格来看,与黑龙江产区新米价之间至少有0.1元/斤以上的价差,这为东北稻价来讲上涨带来阻力。

最后,米企大米销售状况。从当前米企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来看,今年大米开秤价格较去年同期高0.05-0.1元/斤,主流出厂报价在2元/斤,当前低于此价的多为新陈掺兑米,显然下游经销商认可度不高,议价心理较重。大米走货不佳,直接影响米企收购心理,稻价很难上涨,更何况今年新稻普遍出米率较低,后期随着陈米的消耗殆尽,新米走货情况将得到好转,优质稻将借此机会上涨。

籼稻价或已至高位

即将进入十月中旬,籼稻市场进入政策敏感期,托市或在安徽、湖北、河南等地率先启动,去年同期10月16日分别在安徽、湖北与河南地区启动。从当前三个省份来看,湖北稻价仍处于高位,但重点是米率高的优质粮。但现阶段贸易商和米企认为,即使托市启动,推动稻价继续走高的能力有限。中晚籼稻托市价为1.26元/斤,国标三等,粮库扣水清杂实际结算下来的价格多在1.22-1.23元/斤之间,与当前市场价格持平。

同时重要的是国内大米走货不佳,各主产区之间籼米价差较大,新米走货情况以及上涨空间非常有限,无法为后市新稻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在国内大米终端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稻价若想上涨,仍需国储托市来实现。东北产区国储还将成为收购的主力,米企生存环境相对艰难。后期重点关注托市将何时启动以及托市力度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