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前言

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的時候,尤其是中長期的險種,由於“貨比三家”的購物習慣,消費者往往會陷入“選擇困難”這樣的境地,最大的疑問就是同樣的保障責任,基本一致的條款,只是因為公司不同,保費會相差10%~30%,有的甚至會相差50%之多,為什麼保費會差那麼大?著實讓人摸不著頭...

理性且明智的消費者都知道,買保險產品要“先看條款,後看公司”,如果條款、責任足夠優越,公司不看也罷,畢竟只要是簽了合同,保障利益就是國家兜底,剛性兌付,但是,保費居然相差如此之大,這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由本文來揭曉謎底。

先講一段小歷史

1996年之前,當時國內處於高利率環境,銀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是9%以上,因此,為了迅速佔領市場,幾大壽險保司的業務也開展的如火如荼,在1996年~1998年,開發並銷售了一大批預定利率從7.5%~10%不等的產品,比如中國人壽99鴻福(1996版)、中國平安的少兒360,真實收益都是在8%左右,並且是

鎖利、複利,終身剛兌

PS:什麼叫複利?舉例,從今天開始,你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2分,就這樣每天以2的倍數給我一個月,你看看你要給我多少錢,請拿出你的計算器,算算看......

誰曾想也就是從96年開始,央行連續8次降息,愣是將一年期的存款息率從10.98%降至冰點的1.98%,那幾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老一輩的人一定印象深刻。

PS:推薦你們讀一讀《朱鎔基答記者問》這本書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銀行的利率說降就能降,可是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一旦寫進了合同裡,那可就是終身剛性兌付的,所以這就意味著保險公司的經營將面臨著不可避免的巨大壓力,用專業的詞講,叫利差損(你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公司經營虧損)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國內保險業的很多人還沒有利差損的概念,銀行利率一次次下調,他們反倒認為這是件好事,覺得這正是促銷壽險產品的好機會,於是,瘋狂的促銷開始了......但是國家的高層是非常清醒的,這樣下去是要出大事的,1999年6月10日,保監會悄悄的給參與了高預定利率產品的保司下了個通知(這份文件在2005年12月19日才公開),同時要求各家保司自收到該通知後,再設計產品時(包括重疾險)的預定利率不得超過年複利2.5%,而且必須馬上!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這段歷史,被行業稱為“利差損毒丸”。以至於在2009年保監會召開的全國保司一把手閉門會議上,平安的掌舵人馬明哲先生大吐苦水,稱平安的利差損有800億之多,一語驚堂四座。

沒有辦法,即使如此,之前的保險合同還是要兌付,不然怎麼對得起“保險”這兩個字呢?所以,當年賣這類產品最多的保司,只能默默的承受著鉅額利差損,時至今日,隨著時間的拉長,複利的威力越來越大,這個坑也就越來越大......
因此,這些保司為了填平自己給自己挖的這些坑,開始瘋狂的推出各種低預定利率的產品,無論是分紅、投連、兩全、重疾,真實收益都是低於2.5%的,甚至還有低於2%的。
所以他們這些年賣的產品之所以保障責任缺失嚴重,收益低得可憐,是有深刻歷史原因的;不是他們不想設計好產品,不是他們不想把保費降下來,而是實在是不敢做,不能做,不敢降,不能降。此後的14年,國內的長期類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一直處於2.5%。

但是這14年來,國內又紛紛成立了很多家保險公司,由於成立時間不長,大眾瞭解不多,所設計的產品又受到預定利率規定的限制,這些新成立的保司幾乎沒有市場競爭力,為了促進國家保險業的健康發展,2013年8月2日,保監會下發了第62號文,將預定利率的上限從2.5%調整到了3.5%,從2013年8月5日開始執行。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自2013年8月5日後,中國的保險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家保司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許多產品責任越來越好,保費越來越低。

好了,下面我們進入正題,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預定利率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

預定利率是啥 ?預定利率就是指保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從消費的角度講,就是保單的投資收益率;從精算的角度講,是公司各種未來保險責任的貼現率。

舉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

假設你現在決定每年要投資一筆錢,連續投資10年,計劃20年後本利相加必須獲得50萬元的總收益,請問你現在要投入多少錢?我們分別以年複利2.5%和3.5%算一下,我們需要2個公式,如下: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經過計算,結果如下:
假設每年收益利率為2.5%,20年後本利相加為50萬元,此時你需要連續10年每年投入1.96萬元;
假設每年收益利率為3.5%,20年後本利相加為50萬元,此時你需要連續10年每年投入1.77萬元;
這個假設的年投資收益率,可以理解為就是預定利率,以上面的例子來看,預定利率2.5%比預定利率3.5%在前期投入上就

高出了10%。

這還是僅從資本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如果是從保險精算的角度上進行精算,相差將會更加巨大!

2013年8月5日保監會放開了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之後,各家保司的產品價格就發生了巨大的差異,原來的2.5%放到了3.5%,採用了3.5%定價利率的這些保險產品至少要比採用2.5%定價利率的保險產品要便宜10~30%,預定利率不同是導致產品價格不同的原因之一,現在的保險市場上,90%以上的公司都採用了3.5%的定價利率,但現在依然還有10%的公司依舊採用2.5%的定價利率,這是為什麼呢?前面的歷史已經說明了原因,沉重的歷史負擔逼得他們不敢把預定利率提升,也只能這樣一直下去,好在這10%的保司成立時間長,品牌深入人心,所以他們目前還處於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再加上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還是被傳統購物思維佔據,同時也對保險行業不甚瞭解,因此,他們是不會通過降價來降低自己的利潤的,畢竟,目前他們還處於壟斷地位。

PS:有人也會問,那這些有歷史包袱的保司什麼時候會降價呢?負責任的說,他們未來會降價的,但是得等到他們的歷史大坑被填平了再說,那麼誰來填這個坑呢?自己想想......

保費構成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
保險產品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它的定價就會由不同的部分構成,見下圖: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是的,保費構成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因為我們交的保費屬於總保費,總保費=純保費+附加保費,從精算的角度來講,1萬就能保100萬,1萬就是純保費,但是保險公司需要經營、運作,需要成本的開銷,包括但不限於人員成本、經營成本、廣告費、門店費、利潤等等各種影響因素全部都要加在這個附加保費上。

舉例:100萬的保額,A公司需要年交保費4萬,4萬就是總保費,4萬=1萬(純保費)+3萬(附加保費),而另外一家公司,也就是B公司,同樣保100萬,它只需要年交保費2.5萬,2.5萬=1萬(純保費)+1.5萬(附加保費),1萬的純保費是不變的,只不過它把附加保費由3萬降到了1.5萬,也就是它的成本低一點、人員少一點、利潤小一點、廣告少打一點等等,那麼它的附加保費就能降到1.5萬,所以總保費自然就降下來了。

講到這裡,大家心裡也就清楚是怎麼回事了,你們也可以回憶一下,哪家保司的代理人多,哪家保司的營業部多,哪家保司的廣告多,哪家保司請的明星知名度大,是不是這家保司的投入成本就會非常大?那他投入的成本誰來買單呢?自己想想......

保司利潤來源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

保險公司的利潤來源無非就是死差、費差、利差,而最主要是就是利差。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利潤來源的解釋,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叫承保利潤,一部分叫投資利潤

投資利潤,就是收到保費後,保司要去投資、去運作、去賺錢,那他們把錢往哪投呢?銀行大額存款、債券、股票、證券、大型基礎建設等等,這些是保險公司主要利潤的來源,都是屬於投資利潤範籌。

承保利潤就是指保司在收保費的時候,他們已經把利潤加進去了,加到哪裡去了呢?看上圖,已經加到了附加保費裡。比如說市面上個別保司他們的投資渠道是受限制的,那麼他們的投資利潤就比較小,那他們如何盈利呢?只能靠承保利潤來獲取,只要他們預留的承保利潤大,那他們的附加保費就會很高,所以他們的總保費就會很高。

舉個例子:有一個村子,村子非常大,人也很多,有1000戶人家,所以村民之間溝通渠道十分不通暢,有什麼消息只能靠村長來聯繫,整個村子長期靠出海打漁為生,但是也很奇怪,每年都會有1戶人家因為出海而發生事故,災難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財產的損失;於是,每年村長都會組織一場募捐活動,但是每次效果都不是很好。後來,村長想了一個辦法,讓每戶人家每年出1000元,建立一個援助基金,如果這一年誰家出事了,就把這筆錢捐給誰家。這就是保險的緣起......

但是由於信息封閉,大家都不知道每年究竟出幾起事故,如果這個村長良心壞壞的,告訴大家每年出2起事故甚至更多,這個村長會從中掙多少錢呢?自己想想......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PS:有人會問,那這樣誰還會買這家保司的產品啊?我告訴你,大有人在,因為有的保司會把自己打造成高大上的形象,請超級流量明星來代言,通過一系列的廣告營銷,把自己的產品包裝成像奢侈品一樣,對外宣傳只面向城市中高端人群開發,特別能滿足一些人的心理需求。


總結一下

導致市場上保險產品價格差異大、條款差異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兩點:

1、定價利率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採用3.5%定價利率的公司要比採用2.5%定價利率的公司的產品要便宜10%~30%

2、保費構成不同,導致產品價格不同---總保費=純保費+附加保費,有時產品之間相差甚至能達到50%。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就能理解了,保險產品並不是想像中的“所謂價格貴就是產品好”,保險產品屬於金融產品,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利率,而不是傳統制造業的商品,價格高質量就一定會好,其實這就跟銀行存款、貸款的利率規定一樣,你去銀行存錢或者貸款所對應的利率肯定都是不同的,有的銀行是可以上下浮動10%~20%的,這都是在合理、合規的範圍區間,而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在2.5%~3.5%之間也是銀保監會所允許的,同樣處於合規、合理的範圍區間。

同樣的保障責任,為什麼保費會相差很大?

往期精華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