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首先,大家要知道,現實中的市場有一個缺點,就是滯後性。 假設,今年豬肉價格很高,大家都動心了,但你即使現在立馬開始養豬,那也至少要等幾個月之後豬才能長大。而幾個月後的市場行情,絕對不是現在的市場行情了。 大蕭條之前的美國經濟是怎樣的?各個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或者說過熱期),各個產業都很繁榮,工人工資得以保障,消費水平上漲,那對牛奶等消費的需求就會程上升趨勢。所以,奶農有擴大生產的動機。 但我們知道,市場有滯後性,大蕭條來臨的時候,其他產業出現問題,股票暴跌,工人失業,對牛奶的需求降低,牛奶價格暴跌。但奶農短期之內,無法對即時的市場做出反應,因為他現在的奶牛數量和生產量,都基於之前對未來的樂觀市場局面的估計。

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他就算現在立馬減少生產(賣牛或者殺牛),也要等幾個月之後才能降下來產量。 那調整產量用的這幾個月呢?牛奶生產出來了,然後呢?這就涉及到市場不完備的另一個特點了—— 其次,市場還有個缺點,就是交易成本。 大家要注意,在高度資本化和高度分工化的社會中,奶廠是不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消費者直接端著碗去養奶牛的人那裡打奶,那是小農經濟,跟我們講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沒有半毛錢關係。很多答主講的關於人性的故事確實精彩,但和美國上個世紀的大蕭條倒牛奶沒有關係)。

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牛奶從奶廠到消費者手裡面,是有中間渠道和成本的。即使牛奶是免費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免費拿到牛奶。 為什麼呢?牛奶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都需要成本。這些成本,都是加到最後消費者要付的價格裡面去的。哪怕資本家免費提供牛奶,運輸工人免費運輸,售貨員甚至都不要工資,那包裝盒總要錢的吧?儲存總要錢的吧?運輸車的汽油總要錢的吧? 當時大蕭條的時候,社會是怎樣的呢?工人普遍失業,沒錢;就算奶廠白送牛奶,經過消毒、儲存、包裝、運輸、販賣這一系列程序,牛奶到商店裡的價格,工人仍然買不起;工人買不起商店的牛奶,那麼商店就賣不出去(這是句廢話);商店賣不出去牛奶,就不會進貨;商店不進貨,奶廠的牛奶就賣不出去;

為什麼牛奶賣不完寧可倒掉也不免費送人?

奶廠的牛奶賣不出去,就只能存著;儲存需要電(低溫),需要消毒,需要僱傭工人操作,都要錢的(而且存著也賣不出去,只會越存越多)…… 所以,牛奶只能倒掉。 這就是由於市場的不完備性(滯後性和交易成本)導致的資源錯配的典型案例。 所以,牛奶寧願倒掉也不免費送人,是由於自由市場不完備造成的市場失靈的結果,說白了就是,奶廠的牛奶免費送人,工人也買不起,所以只能倒掉。 這跟資本家的陰謀、為了維持價格寧願不賣也要倒掉、萬惡的資本主義、人性的醜惡沒有一毛錢關係…… 要是靠研究人性能解決問題,凱恩斯以及後來宏觀、新古典那批人,靠什麼吃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