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博爱之心

  这个世界就好像是一个能产生回音的山谷,人生中重要的是要用一颗博爱之心去包容整个世界。我们以某种心态和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与事物,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我们。所以说我们有一颗博爱之心包容万物,万物则也以博爱之心容纳你。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一直相信博爱是一个人充实与快乐的源泉。实际上,人要寻找快乐就要改变思想,当你的思想改变时,你对痛苦的感觉也会改变。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的思想就能改变你的一切。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利他心

  道家文化讲一个利他精神,也就是讲要有利他心,这点咱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日本有一个人叫稻盛和夫,他的中国文化领悟的很深。他悟了一辈子最后说了一句话,应该从商道到人道,再从人道到佛道。最后觉悟,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知道自己灵魂的归宿,让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又提高了,找到生命的意义。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企业实现盈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和利益,但这不是个别人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时时刻刻为客户着想的企业,只会受到客户更多的拥护,而不会被客户做抛弃。现在作家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我们都会背: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药王乔治默克:药是为人的,不是为利润的。但是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利润,我们记的越清楚,利润就越大。作为一个推销员,不要老是把卖东西当成自己的任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客户购买东西。你是在帮助顾客购买他需要的东西,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这句话是老子根据宇宙法则来揭示了人生法则。这种“先人后几”的思想,恰恰是大诗人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实写照。是深明先与后、内与外、本与末、人与己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只要时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自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活着的人,只要社会存在,他的精神就会存在,因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尽全力地奉献于人们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这就如同众多的历史伟人,他们并没有为了金钱和名声而活着,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福利和荣誉。

  利他在前,利己在后;无私在前,成私在后,无私而成其私。老子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爱而忘私、和谐相处。


道家文化“博爱”和“利他心”是凝聚一个人周围力量的源泉


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

  《易经》告诉我们:利者义之合也。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大学》里说的更精典: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

  牛根生他把这句话理解透了,他说“钱散人聚,人聚钱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生就是在舍与得之间生存。想赚钱,就要懂得散钱。只有看的开,愿意舍,最终才能有大得。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指的是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才能主动地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奉献给天下穷人呢?而这些才是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霍英东是让我很敬佩的一个人物,此人更是一位仁义君子,他一辈子捐了150个亿。真正的做到了老子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人慈悲、慈善,对自己俭律节约,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吕蒙任宰相时,上朝有个官员在帘子后骂他:“一个无名臭小子也配当宰相。”很多人都愤愤不平。吕蒙并没有派人查这个人。如果我知道他的名字,我会记一辈子,还不如我不知道呢。人之人直接为什么会有嗔恨呢?是因为缺少爱。你没有一颗博爱之心去包容万物。你不肯原谅别人的一时冒犯,你不肯怀着一颗感恩与惜福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当你心中存满爱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选自:《道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