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冥想(3):冥想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認識冥想(3):冥想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冥想會自帶一點兒神秘感。除了它的佛教修行源頭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它的練習方式。冥想練習時,幾乎所有活動都發生在大腦和身體內部。旁人所看到的,通常都是一個人閉著眼睛,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看起來很像在瞌睡。不知道這個人在做什麼,經歷了什麼。這裡,我們就來說一說,冥想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冥想是一種頭腦訓練。這種訓練主要是通過對意識/注意力的調控來實現的。所以,冥想時,最活躍的就是意識。根據冥想類型的不同,冥想者將意識聚焦到或是呼吸、或是感官系統、或是思緒和情緒、或是頭腦內創建的影像、或是某個詞語。然後,持續的、不評判的去體會、觀察、挖掘。比如:

  • 在做呼吸類冥想時,冥想者把意識聚焦到每一次的吸氣和呼氣。然後,可能是去觀察呼吸的溫度、長短、深淺、質地;也可能選擇跟隨呼吸,體會空氣如何進入體內、如何離開、在身體各處引發怎樣的變化和感受;也可能只是細數呼吸的次數或者將意識停留在鼻孔處,觀察每一次空氣的進出。
  • 在做身體掃描時,冥想者把意識逐一聚焦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體會和挖掘在這一刻,這一身體部位,從外部皮膚到內部肌肉、骨骼或內臟器官的所有感受。體會這裡的形狀、重量;體會皮膚與空氣或衣物接觸帶來的感受、體會身體與地面接觸時的壓力或支撐、體會關節間的連接。
  • 在做開放式覺察時,冥想者讓意識聚焦到各個感官系統(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接收到的信號。比如聽到的聲音,包括外部的聲音、身體內的聲音。觀察這些聲音的長短、高低、粗細、連續或間斷。體會聲音與聲音間的空白;比如聞到的氣味,體會這些氣味的濃淡、深淺、持續的長短、如何進入和消失等。
  • 在做思緒和情緒覺察冥想時,冥想者讓意識聚焦到大腦內連綿不斷的思緒。注意到一個思緒的類型(回憶、計劃、期望、評判、回顧、分析等等)、伴隨的情緒。觀察它如何出現、如何停留、如何消失。另一個思緒又如何在頭腦裡產生。
  • 在做視覺化冥想時,冥想者可能在頭腦中構建或重放一系列的讓自己放鬆的場景,讓意識聚焦在這些場景的細節,並跟隨這些場景變化,體會置身其中的舒適和愉悅感;也可能是在頭腦中描繪自己或其他人的模樣,激發特定的正性情緒,體會與自我和他人的聯繫。

以上就是以滿足好奇心為目的的,對冥想中做什麼的“揭秘”。冥想很簡單,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走神”,容易被各種刺激吸引。調控意識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冥想中,不會做什麼。首先,冥想不是什麼都不想!很多時候,人們會被腦海中嘈雜混亂,無法抑制的思緒困擾。希望能清除所有思緒,讓大腦放空。冥想不會讓大腦放空。事實上,沒有什麼方法會讓大腦放空!因為大腦被設定的任務就是思考和產生思緒。任何企圖消除思緒的努力,不僅不會成功,往往會加劇思緒的強度和力量。冥想不清空思緒,但會改變你與思緒間的關係。在意識和思緒之間拉開一點距離,讓意識跳出思緒的控制,對其進行管理和重整。從而減輕或消除那些由過於繁忙或興奮的思緒帶來的困擾。其次,

冥想不是在睡覺!冥想在旁人看起來很像在睡覺。一些初學者在冥想過程中,也很容易感到睏意或睡著。但是,冥想是要保持清醒的。清醒的意識調控是冥想練習的核心。談到睡眠,長期的冥想練習的確會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而且,有研究發現,冥想過程本身就可以實現部分睡眠對身體和大腦恢復的功效。有些冥想專門設計成睡前練習,幫助入睡。但冥想過程中,仍是要保持清醒。

瞭解了冥想的“是”與“不是”,冥想就不會那麼神秘了。有人把運動與冥想做類比,指出運動鍛鍊我們的身體,冥想鍛鍊我們的大腦。就像運動一樣,冥想也強調每天堅持練習。以前有段時間流行過西方人的一句勵志話,叫拼命工作、拼命玩耍。我們自己也常會說,等忙過了這陣子,我再放鬆或再去鍛鍊,再去養生。從情緒健康的角度來說,這並不可取。因為大腦在長時間的高速運轉後,是很難鬆弛下來的。即使是娛樂,也會是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變成不管是工作或玩耍,都是在拼命。所以無論多麼繁忙,確保每天都有一點時間進行放鬆和減壓,不去積累壓力尤為重要。冥想練習就是一個很實用的日常減壓工具。每天堅持練習,即使是5分鐘,也會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