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前段时间写了几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很多读者留言想要一份书单,今天它来了~

2016年我开始用豆瓣,从那之后读的书,大部分都有标记,至今共326本。这里面有很多让人膜拜的好书,当然也不乏一些拼凑起来的垃圾。

我从中精选了 6 本好书推荐给你。它们都曾为我的生命照进一束光,希望你也可以从这些书里汲取营养,获得力量。

1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这个词开始变得廉价。甚至在一些人眼里,专家变为了「砖家」。

这些人靠着网上看来的那一点点所谓的「知识」,就开始膨胀,总觉得自己和专家也不过一线之隔。

无论是国际局势,还是尖端科学,都有他们「独到」的见解,甚至还会把专家的观点批的一无是处。

平时让他们过过嘴瘾倒是没什么,专家都很忙,哪儿有时间和他们打嘴仗。就像郭德纲曾经说的:

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

如果那个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但关键时期,他们还乱说,就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谣言,导致民众对专家出现「信任危机」。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比起好消息,人们更愿意相信坏消息,这其中阴谋论杀伤力最大。

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就见识过很多,关于病毒来源问题,无论专家如何解释,人们也不愿相信这是一起「偶然事件」。

反而各种阴谋论流传甚广,我见过的就有:

武汉p4实验室泄露,还有老美的「生化武器」,不一而足。

现在看来这些都很可笑,但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多人信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解释:

因为我们总是觉得,一场灾难发生,一定要有人为此负责。否则我们就只能怪老天爷,怪造化弄人,怪我们自己。

阴谋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很强大的防辟谣机制:

只要你反驳,就会被扣上一顶「同伙」的帽子,也就是说你也参与了这个阴谋。

这帽子一旦扣上,无论你说什么,都失去了意义。

而这些捕风捉影的谣言,导致大众对于专家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但我们回想一下,这次疫情期间,是谁提出了「确定人传人」?是谁告诉了我们该如何防护?又是谁制定了应急方案?

是专家。

希望日后我们对专家可以多一点信任和尊重,少一些猜疑和轻视。

因为即使再差劲的专家,在他的专业领域,也比我们要强太多太多……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希望你可以自己慢慢探索。

2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美丽新世界》

「比起幸福,你更要誓死捍卫“不幸”的权利」,这是我在第二次读完这本书之后写的文章。

书中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新世界」简直就是天堂:

所有人的工作,国家都包分配,不用担心无聊,或费劲。因为这份工作和你的能力恰好匹配。

此外,你一生都不会遭受疾病的折磨。虽然不能「长生」,但容颜可以「不老」,实现人们的梦想——永远18。

而消费也成了这个世界最高尚的事情,你的收入足够挥霍,节俭在这里就是「犯罪」。

看起来很「幸福」是吧?

但福音同样伴随着诅咒。

工作之所以那么合适,可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恰恰相反,你是为了适应这份工作而量身打造的。

你的身体构造,智商,甚至喜好都是为了把这份工作干的更好。

在新世界,每个人从胚胎阶段,就被分成三六九等,这个等级贯穿他们的一生。有人天生就是高富帅,而且智商超高。也有人天生就是矮穷挫,还有点儿智障。

人人生而不平等,因为从胚胎阶段,你就输了!

维持新世界稳定的还有另一个法宝:

用极致的感官体验,满足你无尽的欲望。

《娱乐至死》中有一句话:

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几乎每个人都害怕枪炮,厌恶战争,这些东西代表着死亡。但你怕糖吗?怕大鱼大肉吗?怕美女帅哥吗?

应该都不怕,不仅不怕,还趋之若鹜。

事实上,每年因为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以及艾滋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战争的数百倍。

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次反抗几乎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如果你想要的一切都能满足呢?

新世界通过科技和药物,为每个人提供极致的感官享受,让你觉得这里就是最「快活」的,还反抗什么呀?

很像《黑客帝国》中的脑后插管,可以通过刺激大脑,让你获得想要的一切。

最荒诞的是,你还觉得很「真实」

在这里,你得到了「幸福」,但代价是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个交易,你愿意做吗?

希望能通过阅读,你得出自己的答案。

3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很多关注我的读者,都是因为看了我之前的一篇关于新手写作的文章。而那篇文章,就是出自这本书。

读这本书很偶然,去年我去厦门工作了一段事件,最大的收获不是什么工作经历,而是交了个朋友。回家之前,朋友送了我这本书,再次感谢!

村上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和心法,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写作的人,都值得一看。

这里先说两条。

对于刚刚起步的作者来说,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

写作全凭灵感,来了感觉几千字一气呵成。没感觉的时候,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一个字。悲催的是,灵感很少来……

村上的应对方法很简单,就两字:规律。

每天定时坐在书桌前,不多不少,就写两小时。

即使思如泉涌,两小时一到,立马搁笔。同样,哪怕一个字都写出来,也要坐够两小时。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形成规律之后,一坐到桌前,思维就会自动进入写作状态,灵感往往也会随之而来。

另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是「隔期修改」

之前我一写完文章,就开始急急忙忙修改。但往往看不出什么问题,这很像热恋中情侣,怎么看,都好看。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冷处理」,把初稿放上一段时间再改。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不用很长,隔夜就好。

第二天再看,你就会发现很多漏洞,简直就像个破筛子,这时候去修改才有意义。

书中还有很多方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举,找来书慢慢看吧。

4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文学回忆录》

讲述者:木心

你有没有留意,这本书的作者变成了「讲述者」

其实这本书是著名画家陈丹青的听课笔记,讲课的就是木心先生。

第一课木心就谈到:

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门内,不在门外。

读过之后,即使无法身在门内,最起码也能让你把头探进文学大门,哪怕只是瞧上一眼,也是极好的。

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木心先生的作品。除了那首大家熟悉的诗《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读这本书之前,本以为会很枯燥,毕竟「文学史」这东西很难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但木心先生做到了。

书中有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就拿我们熟知的《红楼梦》来说吧,《红楼梦》中的诗到底好不好,人们众说纷纭。但木心有一个绝妙的比喻: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寥寥数语,就把这个问题说透了。

再有一个,我们常说世界观,人生观,但却很少有人说「宇宙观」,而木心给出了他的观点: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

所以,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什么都没有。不过人云亦云而已。

书中的精彩之处实在太多,还望你慢慢赏阅~


5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三体》三部曲

这套书即使你没读过,想必也听说过。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词句,什么「降维打击」,「毁灭你,与你何干?」

无论怎么吹这套书都不为过,刚刚谈到「宇宙观」,而我的「宇宙观」就是通过《三体》建立的。

关于这套书的讨论,经常可以冲上知乎的热榜,前几天还看到热榜中有个问题:

这次疫情和《三体》有哪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还真有,列举几例:

  •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即使在面临共同的敌人时,人类也永远不可能团结起来。
  •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你品,你细品……

是不是像极了这次疫情期间,世界各国人们的表现?

大刘用一种冷静到让人害怕的笔触,从上世纪,一直写到了人类的消亡,宇宙的尽头。

这三部曲,要么不读,要读就都读。第一部算是铺垫,《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才是重头戏,好多地方实在太精彩,恕我词穷,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

读完这套书之后,或许你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

6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多朋友在读书时都有一个困惑:

为什么同样是一本书,别人读完收获颇多,有的能写文章输出,有的能用到实践中。自己读完却连个印象都没有,感觉像是读了一本假书……

造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方法有问题。

而这本书算是各种读书方法的「祖师爷」。个人觉得,关于读书方法类的书籍,读这一本就够了。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阅读方法类书籍,都是从这本书中摘一章出来,拼命往里注水,扩充成了一本书。可见这本书的干货有多足。

但太干了,就会让人难以下咽。你无需一次读完,可以分块阅读。一次只学习其中一个方法。等把这个运用的很熟练了,再去学习下一个。

虽然这本书最后推荐,但我希望你第一本读的就是它。

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总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可能这就是读书的用处吧:

大学 4 年,我读过的 326 本书中,最推荐的只有这 6 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