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心理學思考閹割焦慮與俄狄浦斯期

表面上看,經典精神分析把閹割焦慮看做神經症的原因和動力,自體心理學認為閹割焦慮是次發的現象,是症狀。但以自體心理學理論理解俄狄浦斯神經官能症與閹割焦慮的關係時,如果直說神經官能症不只是閹割焦慮所致而是自體的缺陷所致,這是不夠的,為了理解閹割焦慮在神經症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剖析到較早的兒童期,即第一次經驗到至少是第一次發現這種焦慮的俄狄浦斯期。

不考慮先天因素(兒童個體或多或少都不會喪失與生存相關的,對危險或威脅的帶有焦慮的回應能力)自體心理學觀察者不僅通過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之所以發生的環境(如兒童自體客體環境),認為閹割焦慮不是健康雙親擁有的健康子女在俄狄浦斯階段具有的特徵。

兒童期的閹割焦慮是症狀性的,這並不意味著閹割焦慮在生命的這個階段是不常見的,即使閹割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它的發生頻率也不能作為是否正常的判斷標準。兒童期顯著的閹割焦慮出現的頻率低於精神分析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健康雙親養育的健康子女很高興的進入俄狄浦斯期,他經驗到的快樂不僅是因為自己的發展成果,即為情感與自信心的方面的新發展和擴展感到驕傲,也為這些發展成果使俄狄浦斯期的自體客體產生共情性的歡樂與驕傲的喜悅之情,因為成果帶來的歡樂與驕傲,男孩的情感態度不會分解為性慾碎片,他的自信心也不會轉變為破壞性的敵意,也不會極度害怕他的父母,只有父母不能恰當扮演俄狄浦斯自體客體時,孩子才會產生強烈的焦慮。

經典精神分析認為,閹割焦慮的最具破壞性的形式(以及在較晚階段中超我的最具破壞性的形式),產生於父母異乎尋常的慈愛的環境,反之,如果父母公開表達不同意見並穩定的運用懲罰,就會使孩子發展出功能良好的內驅力控制系統,從而減少後來生活中的焦慮易感性。不能狹義的只關注雙親行為中那些只能用慈愛,嚴格所描述的方面,而要研究俄狄浦斯期構成自體自體客體聯繫的基礎的整個情感環境。

在考察父母在孩子發展的特定關鍵期 (俄狄浦斯期)所起的作用,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最重要。

父母作為孩子的俄狄浦斯期的自體客體如何加強,限制或扭曲自己的人格功能,還是要通過他們做了什麼來加以探究,行為不能從其表面價值去理解,表面的慈愛可能讓孩子感到窒息或者殘忍,當憤怒在這種氣氛中都不能被容許表達時,或者感到疏遠,隔膜、漠不關心,而父母的嚴格可能被孩子體驗為一種有利發展的提升和掌控感增強的經驗,因為父母恰當的容忍與驕傲感,允許孩子的需要未被滿足時表達短暫的憤怒,如果我們能關注父母行為的形式而非內容,我們就能很好的回答決定性的問題,即雙親的行為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是創傷性的還是有益的,這發展既包括情感、性愛、性驅力、也包括自信、攻擊性和破壞性的敵意。


自體心理學思考閹割焦慮與俄狄浦斯期

明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諮詢AB段學習,持續學習心理學十年,精神分析取向,沙盤遊戲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跟隨精神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專業心理治療師學習,接受精神分析個人體驗二百小時,每週固定接受精神分析小組成長學習持續四年。堅持分享經典專業心理學知識,只為心理學愛好者能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