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最近,網上一個4歲男孩曦曦火了。

在父親為他主持的粉絲見面會上,他面對大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金句”頻出,成為無數人羨慕的天才、神童。

比如有人問:“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有什麼不一樣?”

回答:“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還有人問:“外面的競爭對手那麼多,我們該怎麼辦呢?”

答:“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乍一看,一個天才橫空出世,但事實並非如此,背後的真相令人細思極恐。

經知乎網友“YorN”深扒,曦曦的父親,是某記憶力培訓機構的負責人。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這是培訓機構官網的一些內容。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而曦曦的回答,全部是背誦郭臺銘的名言。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孩子此番作秀,是給父親的培訓課程做活廣告,而這樣的廣告,從曦曦3歲時就開始了。

才3歲就被爸爸要求對著鏡頭談二八定律、破窗理論,而這些連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懂。

▲曦曦談二八定律、破窗理論

之後還被要求一遍遍背誦“阿基米德”、“8的一半”、“不規則體積”等,然後在爸爸的課堂上覆述。

▲曦曦背誦理論視頻

說實話,我看到這些視頻,倍感痛心!覺得這個孩子可憐可悲,其身後的家長可恥可恨。

不得不說,曦曦很優秀,4歲的年紀,能背下那麼多句子,現場不慌亂不怯場,流利巧妙作答,英語表達流暢,其應變能力,記憶能力,語言表現力都是不錯的。

如果好好培養,將來或成大器。但是曦曦的爸爸卻在孩子才三四歲就逼迫其背誦自己根本就不懂的東西,還自認為教育很成功,為其成果沾沾自喜。

有網友評論:

“良好的天資,卻被父母拿來揮霍。”

“用孩子做廣告,好惡劣,簡直喪心病狂。”

“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不好嗎?揠苗助長,譁眾取寵,做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開心嗎?”

這個極端案例反映出,父母對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執念多麼深,在教育焦慮普遍的今天,孩子可悲地被過早灌輸知識、被暴力催熟、揠苗助長。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父母的暴力催熟,正在摧毀孩子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瑾說,他們接診精神類患者中,青少年和兒童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目前已佔了一半,最小的患者僅9歲。

孩子患抑鬱症的主因,是父母太著急,總是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張瑾告誡父母們:“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挖掘孩子的能量。”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雙胞胎爬梯實驗 。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選了一對雙胞胎,各方條件都很相似。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心理學家格賽爾

他讓哥哥在第 48 周開始學習爬樓梯。這時,哥哥才學會站立沒多久,偶爾能搖搖晃晃走幾步路。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跌倒、哭鬧、爬起的訓練過程後,哥哥終於在第54周學會了獨立爬梯。

弟弟在第52周的開始學習爬樓梯。這時,弟弟腿部肌肉比哥哥剛開始練時更發達,已經能很好的走路了。

同樣的訓練條件,弟弟只用了2周(即出生第54周)就能獨立爬梯了,且比哥哥爬得更快更穩。

格賽爾又對其他年齡段的孩子在不同學習領域做了實驗。

他發現不管識字、穿衣、做算術題、甚至是社交學習,都有黃金時間。

在孩子的發育達到一定的成熟度之前,提前教育是沒有意義的。

提前教育不會使孩子一直超前,在正常時間學習的孩子,可以用更短的時間達到一樣的,甚至更穩健的學習狀態。

只有順應孩子的成長節奏,才能對孩子起到積極意義,盲目模仿,盲目追趕,只會適得其反。

如有句話所說:做孩子成長的擺渡人,而不是設計師。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真正的教育是,先成人再成才

曾被無數人追捧的“95後天才少年”張炘煬,2歲半就學會了1000多個漢字,上小學開始連連跳級,十歲時,以505分的成績,考入二本大學天津工程師範學院。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小時候的張炘煬

有30多年教育經驗的校長王朝武認為:他應該再等一二年,學得更紮實,身心成熟一點。

遼寧大學教授也說:“大學課程設置與中學有明顯差別,需要學習者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而張炘煬,思維不太完善,情感、意志力、看法還是11歲兒童的層次。”

505的成績,其實基礎並不紮實。

張炘煬的家長卻認為,不是名校不要緊,關鍵是速度。

接著,張炘煬13歲考入北工大讀碩,16歲考入北航讀博。

表面無限風光,背後卻是一個失去了正常生活、沒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16歲碩士論文答辯前,他

要求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否則就不答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成功的標準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張炘煬還有許多被人炮轟的言論,諸如:

“北京的亂象完全是外地人(尤其東北人)造成的。”

“有錢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一定沒素質。”

“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蠶食了北京寶貴的資源和就業崗位。”

為了生造天才,張炘煬放棄了很多東西,比如生活能力、善良感恩、天真活潑、人際交往、熱愛自然……

過早進入社會的他曾直言,自己的童年不完整,在成長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博士學業也不順利,多次換課題,論文不能如期完成,無法畢業,被迫延期。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揠苗助長,對禾苗,第二天就枯萎了,而孩子,也許要到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他的枯萎,可那時,一切都晚了。

思想家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完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會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一個沒有正常童年、活在快進裡的孩子是可悲的,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培養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才是成才。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比孩子天賦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遠見

急躁短視的父母,會葬送一個孩子的未來,有遠見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一、尊重孩子的發展週期

曾有位班主任告訴家長:“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日野原重明在《活好》一書中說,曾經,他也不是優等生,讓母親操了不少心。可是母親一直對他全然信任,耐心等他長大,從不強迫他遵從她的意願。

他說:“這是我最感謝母親的地方。”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二、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說:“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這句話精闢地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學知識的能力。

孩子生命早期,學到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是否養成優秀的學習能力才是關鍵。

有記者採訪過多省高考狀元。

北京狀元說,從小父母就為他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好的性格。

浙江狀元說,媽媽從小就注意潛移默化地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福建狀元說,非常注意思考和閱讀,學習注意總結。

安徽狀元說,不讀死書,更看重自己的社會實踐和綜合能力的養成。

他們活潑、開朗、多才多藝、興趣廣泛,表現出了非凡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父母與其給孩子強加不符合年齡的知識,不如培養他們終身實用的獨立學習能力、綜合素質。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三、不急功近利,讓孩子享受生命每一個階段

比爾蓋茨小時候,能在1小時讀150頁書,並記住其中90%的內容;他數學極好,獲得過全州的數學競賽冠軍……

他的父母沒有心急火燎把他打造成天才兒童、少年大學生,而是竭力培養他健全的人格,讓他充分經歷人生每一個階段。

如今風趣幽默、熱心慈善、善於交流的比爾蓋茨,曾經叛逆、不合群、書呆子。

父母耐心幫助他參加夏令營、帶他外出運動、為他精心設計許多活動。

如果沒有父母精心培養,也許,我們看到的比爾蓋茨,要麼成為偏執天才,要麼泯然眾人。

四歲的“天才”小孩一夜暴紅。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細思極恐!


▲比爾蓋茨

才女武亦姝在詩詞大會大放光芒,父母沒有讓她去牟名牟利,而是拒絕一切邀請採訪,讓孩子安心學習。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場譁眾取寵,他們三觀尚未建立之時,父母要做那塊穩穩的壓艙石,讓他們跟隨生命的節律,踏實學習,充分享受生命的過程。

周國平說過,做父母,重要的是要做個有心人,要幫他用自然力促進智力的生長。讓他擁有良好的素質,讓孩子將來具備自己爭取幸福和承受苦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