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文|每日说彩

前言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于同名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滕汝骏,刘烨,陈好主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于1999年上映。该片先后荣获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银孔雀奖。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部山区邮路上的一个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翻山越岭、风尘仆仆。父子的一路相伴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二人渐渐消除了彼此心中的困惑。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中国田园诗般的影片,安静唯美、清新隽永。整部电影有一种苏轼笔下“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随处弥漫着一股山水风情,回归田园的生活气息。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一个人安静地看完,总会感觉自己也远离了尘嚣,沉浸在这对父子间的温厚情感当中。干净清新的构图和相得益彰的悠扬配乐,用平缓的语调向我们展示了山里人的那一份淳朴与坚持。

在我看来,整部影片的画面都充斥着东方特有的空灵和自然气息,像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凿开一道通往本心的门,田野的乡风,静寂的山坡,纯朴的大山人,父子之间无言的感情几度升华,他们的足迹温暖了整趟邮路。父与子,共赴乡邮路,无疑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这是一个父亲陪儿子走邮路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父亲与儿子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之间由原来的生疏、误会、隔膜到亲近、理解、融合的过程。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01、父与子:心中的困惑,在这趟行程中逐渐被消除

①困惑:父亲常年在外,儿子缺失陪伴,彼此之间沉默寡言

儿子当差的第一天,父亲拿起铃铛,带上斗笠,决定陪儿子走一趟自己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狗在前面带路,儿子反倒觉得有些别扭。村口翠绿的稻田仿佛在朦胧的烟雨中流动,小石桥上长满了青苔,两个人就这样上了路。山路崎岖,越往上走邮包越重,好几次儿子都想放下包歇歇脚,可父亲这么大岁数都能背得动,他也不能就这么服软。看着气喘吁吁的儿子,父亲招呼他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父子俩愣愣地各坐一旁,好像也没啥可说的。本来父子二人在路上应该聊些什么,可他们实在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奔波,常年的不在家,儿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挨过打。可儿子还是很怕父亲,父子之间似乎有种天然的疏离感。父亲不了解儿子的心思,儿子也不了解父亲的性格,长这么大连爸都很少叫一声。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一直以来,父亲的印象在儿子眼中总是那么陌生、忙碌。小的时候,儿子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都很顾家,自己的父亲三天两头地往外面跑”。这个困惑一直从童年保留到了成年,尽管儿子准备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一名乡邮员,可儿子总认为父亲不会变通。要知道,和父亲一起开始工作的另一名乡邮员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国家干部,邮局支局长。

邮路上的前一段,父子二人一前一后,始终都没能说上一句话。明明是一对血浓于水的父子,却因为一个在儿子心中压抑已久的困惑默然无语,二人的关系总像隔着一层纱。

面对生活,我们常常会问: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正如老邮递员的儿子无法理解和体会在孤独的邮路上行走了一辈子的父亲:这样孤独地走,有意思吗?这样只是一味付出,没有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的人生有意义吗?其实,这岂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诘问?这难道不是人类面对冥冥上苍所发出的诘问?我们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我们应该喊向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这样的人生是无悔的。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②解惑:接替到父亲的工作,儿子开始理解父亲

连续走了八十里的上山路后,他们翻过了大山来到了望风村。村民们热情地和父亲打招呼,父亲逢人便指着儿子介绍,这是他儿子。父亲常说,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几天不见乡邮员可不行。父亲看似诙谐的一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乡邮员对村民们的重要性。这样平常、重复的工作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山区的巴望与渴盼,而儿子也渐渐地理解到这份工作对于父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到这份工作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村支书将父亲退休的消息通过广播的形式通知了村民们,不一会儿,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委会门口,欢送他们心中的英雄,大家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低声议论这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父亲跟大家正式宣布,这是他的儿子,以后就由他儿子来跑这趟邮路,给大家送信。离开的时候,父亲没有回头,儿子却不停地和乡亲们挥手告别。这样盛大的“欢送场景”与父亲常说的“村民们几天不见乡邮员可不行”相互照应。的确如此,儿子对父亲的交代深信不疑。

慢慢地,儿子开始明白父亲的心情,开始明白这份工作的价值,开始明白那个藏在自己心底的困惑之因。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离开望风村后,父子二人又赶到了寒婆坳。父亲告诉儿子,一般收发邮件一般都是去村委会。碰上几家有特殊情况的,必须要亲自送上门去。五婆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父亲带着儿子去了五婆家,接着递给了五婆一封信。她把信贴在心口,又拿在手里摸了又摸。五婆小心翼翼地从信封里拿出十块钱和一张白纸,父亲和往常一样开始帮她念信,五婆脸上露出了笑容,可信上面一个字也没有,有的只是父亲的慰问和同情。父亲已然知道五婆的孙子早已身居繁华之都淡忘了至亲,却仍旧坚持月复一月地以孙子的名义给五婆写信、读信。

父亲的这一封信,承载的不是文字,而是一腔热情、一种希冀、一份关怀、一股力量。

父亲告诉了五婆,乡邮员换成了他儿子,接着儿子顺着父亲的意思往下念信。五婆一下子红了眼眶说道,“听你念信就像跟我孙子说话一样”。儿子便紧紧握住五婆的手说,“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儿子不仅接替了父亲的工作,也继承了父亲的热心。父亲将自己的关怀和温暖融进了这善意的谎言之中,也让儿子深刻地体会到山里山外只是一封信的距离。父亲之所以常年不在家,对自己缺失关爱,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全心全意投入到了这光荣的使命之中。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③不惑:父亲的不易,儿子愈发心领神会

三天两夜的邮路,每一处落脚点都是父亲与儿子交心的地方。尽管在这其中有矛盾,有不解,还有困惑,但都在父亲的指导、示范、帮衬下云开雾散。这趟邮路虽长,但走着走着,二人的脚步渐渐地一致起来,彼此的心也在慢慢靠拢、贴近。

影片的末尾处,夜幕降临,父子俩在村民家留宿。他们俩在一个木盆里泡脚,儿子说村民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除了山没有别的。父亲却说,谁说没有,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诚然,人有想头就什么都有,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滋味全无。父子二人走的这一趟邮路,说苦也够苦,可走的久了,记挂的人也就多了,慢慢地,也就不会觉得苦了。

后来,儿子再也不会埋怨父亲,有的只是对父亲无限的理解与敬意。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再看影片倒数10分钟的情景,父子二人坐在廊桥上。正当儿子整理邮件时,忽然一阵风刮来,邮件被吹得满天飞,父亲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他拼了命地抢回了邮件,狗也跟着飞身一跃抢到了一封。父亲高兴地抚摸狗,儿子也抱着狗狠狠地亲了一口。毫无疑问,对父亲来说,每一封信都代表着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一份希望,这些邮件一封都不能被弄丢。

这一刻,儿子不再心怀困惑了。一路送邮、收邮、护邮,儿子从心底理解了父亲。对父亲而言,乡邮员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这一份神圣,在一趟邮路中一点一滴地印在了儿子的心底。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02、心灵的旅程:虽无直言,但已通透

邮路的开始,儿子逞强走在前面,越走越远,几次悄悄回头望自己的父亲,山路弯弯,儿子在等待好一阵后仍不见父亲的踪影。儿子慌乱地丢下邮包跑了回去寻找父亲,正在焦急暴躁的时候父亲从林中走出,提拉着裤子,儿子的笑容一下就露在了脸上。

我们大抵都有过在人群中或者不经意中,彼此慌乱焦急地寻找对方。那一刻,我们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对方的不可或缺。而在彼此找到的那一刻,我们又是那么的安慰与轻松。不管儿子曾经与父亲发生过多么激烈的争执,始终,父亲是温暖的,不可或缺的。

父亲带着儿子给盲眼的五婆送信。五婆颇受安慰地接过信,小心收起信里的10元纸钞,再小心递出信纸让父亲念。父亲拿过信纸便‘’念”了起来,随后儿子又惶惶然地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信纸,继续把信“念”完。儿子对父亲的安排是遵从的,他理解父亲的用意。这份工作,父亲迟早要告别,可换成别人就不一定能做好。父亲相信儿子,儿子也信任父亲。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中,多次问到,‘’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呢,难道不苦吗?‘’父亲也只是淡淡地答道,“神仙会飞,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不苦,山里人有想头”。

儿子背父亲趟河,儿子说,有我在,你就不用趟水了。父亲因为经年走邮路,经年趟水,所以落下腿病。父亲心想,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没有享受过,今天也享受了一回。父亲心里满是欢喜,他知道儿子终于懂得他了,也终于可以放心了,儿子是真正地长大了。

夜里,儿子准备歇息。临睡前却没忘对父亲说,家里的农活,别人可以帮忙,下水田的事就不要再做了。父亲唔了一声,儿子要父亲认真地答应,父亲便点了点头,儿子这才安心地躺下。

故事的最后定格在了儿子和狗在青山间的背影上,一人一狗渐渐远去。一条普通的邮路,承载着年轻人的迷茫,曾经弱不禁风的少年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他将会继续走下去,学会面对那些自己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一如当年父亲年轻时一样,走上自己人生的“邮路”。

虽无直言理想,却给了理想最清醒最初心的认知——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了想头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虽无直言态度,却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踏实——该干的能干的我就干,天花乱坠的想法,干不成也无用;虽无直言亲情——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哪里不是父子间最深最暖的亲情,一趟邮路也是父子二人的亲近之旅。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03、一趟邮路:使命传承,一代代人的坚守

①使命与责任

在那个互联网和通信还不够发达的年代,乡邮员的工作条件无疑是非常艰辛的。影片中,乡邮员父亲在一条邮路上连续走了二十多年,来回一趟有二百多里地,时间长达三天两夜,全程步行。

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外头进家门。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

大山里,阴晴不定,风吹日晒,路不好走,包不好背。这样的工作条件,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欣然接受。而乡邮员父亲一干就是半辈子。儿子也在成长,他接过父亲身上的担子,背着父亲过河,肩负起了家庭与社会所赋予的的责任,也自愿承担起了这一神圣的使命。当一阵风吹得信件乱飞时,他同样会跟着父亲追逐,他也会在夜里整理好第二天要送达的信件。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父亲走过这样一趟邮路。在这趟邮路中,儿子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对他默默流露的爱,而他以后也要像父亲这样生活。儿子没有后悔,只因他深知这份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会继续踏上那条父亲已走过二十多年的邮路。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②正道与捷径

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响,父子二人走上了山坡。可能由于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儿子看上去有点无精打采。看到山下有班车经过,儿子觉得可以搭乘便车。可父亲却说,“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才踏实,才有准头,整天想着投机取巧就别做乡邮员”。

父亲并不是不知道班车可以坐,而是在他心中,坐班车就是“走捷径”。一趟邮路,有规定的到达路线和时间安排。父亲也不是同意走近路,而是不愿意“走捷径”。挑近路走是顺其自然,而坐班车是投机取巧。在后面,父亲就带着儿子走了条近路,趟过一条河,便少走了几里路。

走在邮路上,人的心里是踏实的。搭在便车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邮路就是正道,便车代表捷径。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儿子更坚定地走脚下的路,走正道,不走捷径。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尽管走正道不一定需要吃太多的苦,但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不断的坚持。走捷径自然是比走正道来得便捷轻松,但也始终不如正道海纳百川,坚实稳固。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③理想与现实

邮路上的最后一晚,父亲和儿子在村民家留宿,还一起泡了脚。这一次的停歇,父子二人聊了很多,彼此交心。这一晚,父亲跟儿子说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儿子也与父亲说了一些从未提及的话。

儿子向父亲问道,“山里人祖祖辈辈都呆在山里,除了山,什么都没有。”

父亲答道:“山里人除了山,还有想头,也叫理想。”

对父亲而言,乡邮员这份工作就是他的理想,父亲也希望儿子也能把这份工作当成理想。父亲的理想就是给山里的村民们带去来自远方的牵挂与思念,带去信上的言笑晏晏。人有了理想,就不会觉得工作有多苦,生活有多难。父亲教会儿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对生活抱有希冀。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可儿子对父亲的交代恰恰相反,儿子告诉父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去找老根叔,平时家里缺东少西,母子俩就会找村里的老根叔。还有,村长是个厉害人物,爱贪一点小便宜,看不惯的话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父亲则诧异道,“这是乡下,这些人事可真复杂。”

父亲常年不在家,不太清楚家里的处事关系。儿子口述着平日里生活的琐碎,心里却担心着父亲今后赋闲在家的人际关系。与父亲相比,老成的儿子更像家里的支柱,往来应酬,柴米油盐都由儿子担待。儿子对父亲的交代也正好印证了生活的现实,儿子更希望父亲能分清虚实、快乐地生活下去。

父子二人共处的这一晚,理想和现实仿佛并排在了一条线上,没有拉扯和纠结。或许,只是因为代表理想主义的父亲和现实主义的儿子相互走进了彼此的心里。人的一生总,要怀有丰满的理想,总会面对客观的现实。

《那人那山那狗》:父与子,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

总结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影片,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通过父子两人感情的不断升温,我们愈发能感受到朴质情感的可贵之处。现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这种情感却越来越难以体现出来。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令观众备受感动。

那路,那情,那父子。父与子,个与群,山里与山外,虽有着罅隙,却又不可分割。一趟邮路,一次心灵的旅程。父与子通过乡邮员这份工作将十几年来的分离隔阂重新纽结在一起,再多的不解与困惑通过这一条路上的陪伴以及邮递生活的艰辛全然消弭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