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择(2)

这是我们希望的离开方式吗?

1.死亡质量指数不高的客观困境

有一个现象,中国各大城市都会不断发布幸福指数。但这些发布却有着重要的缺失——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死亡质量”指什么?即病患者的最后生活质量,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重视不够,以致幸福指数未能完整呈现,而成了“跛脚”。

从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这份报告可知,“死亡质量指数”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向成人提供的姑息治疗的质量。姑息治疗在国内刚刚起步,对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病人如何勉强度日,而是如何更有尊严地活下去。”能否“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择(2)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一是治疗不足。一些人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二是过度治疗。有些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可以说,创伤性治疗,是最让人遭罪的。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择(2)

3.安乐死的选择权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强调临终关怀的今天,是眼睁睁看着自己挚爱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还是尊重他们的意愿任其平静地离去?这更像是一个伦理问题,而非简单的健康问题。一个人能否自由选择余生?人能否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是否该重新定义?安乐死是对生命的轻贱还是尊重?

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中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病患者生命的过程。

(摘自《活好·感悟人生之旅》)


活好·感悟人生之旅——生死的抉择(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