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古镇》黄龙滩明清移民

  • 黄龙滩明清移民
  • 郧阳@刘嘉明


“男子烧畲为田,女子辑麻为布,有古淳朴风”,这是明清志书对十堰人的记载,也是对黄龙镇人的记载。民间谚语“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体现出了移民地区多元化的文化特征。

远在新石器时代,犟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可算是这里最早的土著人。由于黄龙镇地处大巴山深处,土地肥沃,让人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造就了农业的天府之国。又因地处堵河畔,逐步发展为水陆商埠,繁华之时被称为“小汉口”。黄龙滩的繁华应归功于明清时期来自各省的移民。

中国古代每当战争破坏、自然灾害或饥馑袭来,往往人口锐减,自然增长缓慢。明朝初期实行禁山,不准流民进入秦岭、大巴山垦荒定居。明代中后期,大量背井离乡的流民进入荆襄山区谋生,主要以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居多,号称“众至百五十万人”,朝廷唯恐流民揭竿而起威胁天下,令地方官吏驱赶、发配戍边或强制遣散还乡,最终激化矛盾,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成化初年,朝廷再次遣返荆襄山区百万流民,“舟行多疫死,弃尸江浒,臭不可闻”。仍不能阻挡没有生计的流民再次涌入,遣返移民的拉锯战才宣告结束。垦荒定居。此时,开明官吏、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原杰建议设府治民,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置郧阳府,辖郧、郧西、上津、竹溪、竹山、房、保康六县。于是郧阳府山区流民合法化“耕者有其田”,登记户口入民籍,纳粮当差。当时在籍的人口比重是:山西之民五,江西之民三,德、黄、蜀与山东、河南、北直隶之民二,土著之民二,流民与土著所占比例为10:2。

明末清初长达40余年的战祸,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堵河流域村舍为墟,鸡犬无闻,关市尽空,户口凋敝,十不过二三,虽设官而无民可牧,地已荒而无力耕耘。清康熙年间朝廷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时期“摊丁入亩”,把人头税摊入土地税,新增人口不再征收人头税,解放了劳动力,加上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了外来人口。为此,有了清初期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西一说,大量湖广人在入陕西、四川途中留在了郧阳府山区。

同治《郧阳府志》称,“旧《志》谓陕西之民四,江西之民三,山东、河南北之民一,土著之民二。今则四川、江南、山西亦多入籍,亲戚族党因缘踵至,聚族于斯,语言称谓仍操土音,气尚又各以其俗为俗矣!”

由于位于山区,水田稀少,十堰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红薯、土豆等,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山林土特产则十分丰富,民众大多靠山吃山,种植油料、棉花,生漆、桐油、木油、丝麻、茶叶等,开采林木、矿产,与山外进行交易。贩出商品主要是土特产,如桐油、木耳、生漆、烟叶等;有批量较大的手工产品,如火纸、雨伞、白酒等;有一些中草药,如黄连、杜仲、党参、五倍子等;有本地的一些矿石,如绿松石、水晶石等。贩进的商品,主要是日用生活品,如布匹、食盐、食糖、药品、瓷器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龙滩形成了各种集市,进而发展为市镇。初级集市为不定期集市,一般在人口集居较多、交通比较方便的大村庄,被称为“草市”“草店”等,在武当山等地至今仍保留有诸如“草店”这一地名。一些较大的集市逐渐形成了集镇。到乾嘉时期兴起一大批新的集镇,“随山川形势而成都会,随都会聚落而大小镇市启焉。……汉水之西,郧县有黄龙镇,郧西有上津堡,房县有九道梁,上接关陕。”十堰多数乡镇发端于清代中后期,起初均仅有几户小店铺,经营油盐、烟酒、针线等小百货。如郧县有杨溪铺、安阳口、白桑关、梅家铺、蓼池塘、十堰庙、白浪店、黄龙滩、鲍家店、南丰店、南化街等。其中沿汉江的南丰店、杨溪铺、安阳口以及堵河下游的黄龙滩集市最为繁荣。郧西县有上津、羊尾、夹河关、天河口四大集镇,房县有军店街、青峰街、大木街、秦口街、门古寺、中坝街等,竹溪县有泉溪、向坝、丰溪、大垭、延坝、郭家州、南小河口等,竹山县有保丰、秦古、得胜、田家坝、官渡等。

由于黄龙镇人口激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移江峪塘巡检司驻此,设黄龙滩巡检司,奠定了良好的治安环境。这一时期黄龙滩云集各省商贾,发展为郧县江南唯一中心镇,商贾们在这里建立了武昌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山陕会馆,均表明了这些居民的原籍,在离黄龙滩不远的皮鼓滩亦有陕西人建的会馆。

黄龙滩最大的余氏家族,祖上从江西省迁往武昌府,清乾隆年间以后陆续从武昌府大冶迁徙而来,主要分布在黄龙镇周围的黄龙滩、枣园、石化沟、柏林、花果街、相公岭一带;黄龙滩肖氏家族自江西而来;黄龙滩李氏、杨氏和王氏家族口耳相传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清末民初杨氏开有“万圣奎”(音)商号;大峡口陈、涂、唐三姓是清初期从武昌府迁徙而来,世代以造纸为业,他们居住的沟就叫作纸坊沟;鲍家湾夏氏族人自江西省吉安迁徙而来,务农为生;舒家店刘氏明中后期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分布于小峡、大峡、斤坪、郧县鲍峡、竹山县、陕西渭南县等地;大沟村有一地名叫湖南湾,不知何时湖南人迁徙定居于此。

黄龙镇武昌会馆现存《永施平地文约》碑刻,记录乾隆年间周桢书父辈从武昌府大冶县迁居唐家坪(今郧县鲍峡镇),“务农为本、素行好善”,父子商议愿将自置黄龙镇东湾贺家沟口一处土地永远施舍给三闾书院诸神座前,做香火钱。

黄龙镇以母亲般的胸怀接纳各省迁徙而来的人们,无论商贾贫民,均凭借自己的勤奋劳作,造就了黄龙镇的繁荣与文明。


《黄龙古镇》黄龙滩明清移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