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收錄在

《吶喊》中的一篇。在《吶喊》的自序中,魯迅先生提到在日本學醫時,教師放映畫片的中圍觀同胞被殺臉上的中國人,臉上麻木不仁的表情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

而《吶喊》自然是魯迅先生希望藉以驚醒國人精神的利器,雖然魯迅先生自述為他的寂寞悲哀吶喊:“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其實是他為了喚醒國人內心底的聲音。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孔乙己的經歷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思想中尷尬的中國讀書的命運,故事線索縝密而完整,看似緩慢的故事線條經過了細密的思考,留給人開放式的故事回味。孔乙己的遭遇可憐、可氣、可悲、可嘆,也或許同樣是讀書人的魯迅先生希望通過這則故事驚醒國人,尤其是讀書人認清楚自身的角色。

一、《孔乙己》中人們的身份觀念

魯鎮似乎不單單是魯迅先生母親的故鄉,孔乙己的故事敲定發生在魯鎮應該是經過了思考。魯迅先生也談過他的筆名——愚魯而迅行。故事中的人或者麻木,或者迂腐,可能正適合其中意義。我們難說孔乙己是不是確有其人,但是他的處境確是當時中國讀書人所面臨的真實處境。《孔乙己》篇幅很短,描寫的人物不少卻幾乎沒有名字,所以說這些人物不過是在故事中扮演好了各自的角色,寫的不是批判哪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種社會現象

(一)《孔乙己》中的主子與戲子

故事中,孔乙己來到咸亨酒店一場戲就開場了,而其中唯一的戲子就是孔乙己本人。而戲中偶爾出現的主人角色,分別是何家和丁舉人。無論“主子”或“戲子”參與演出的都是讀書人。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在故事“我”的口中孔乙己滿嘴的“知乎者也”,叫人聽不明白。在孔乙己自顧自說著自認為的道理的時候,周圍的人只當他是一個笑話。孔乙己好吃懶做,選擇偷竊被抓現行被主人們吊起來打,這些作為酒店食客們的談資用來取笑。被指出偷書之後孔乙己說:“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可見其自我認知角色始終是一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人。孔乙己也是酒館裡唯一站著喝酒穿長衫的人,他站在櫃檯外與短衣幫一起喝酒,他是這酒館中的孤獨者。孔乙己會為自己的行為及身份辯解,一方面是對自己偷盜行為的不恥,另一方面是他清醒的認識到他的行為與他的身份不相符合。

故事對“主人”的描寫並不多,但是從何家與丁舉人將偷東西的孔乙己吊起來打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鎮裡專橫威權已久。對於處境艱難的孔乙己並無半分憐憫之心,而將偷竊者吊起來打成為了

理所當然

很多寫同樣題目的作者《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做比喻,而范進的處境明顯要好得多。對於參加科舉的讀書人們中舉前後的世界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中舉之後就可以跳出原來的階級一舉成為社會管理者。可以說,讀書人中舉前是戲子,中舉後是主子。范進中舉前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其中的區別。

與孔乙己相比,范進是卻有其材,他的的幸運是有人賞識,而孔乙己的學識水平是難以推測的。孔乙己一生皓首窮經卻沒有實用技能去餬口,落得去偷盜的下場,孔乙己有著內心角色的同時卻做著有違身份的事,者顯示出的是當時讀書人身份的困惑。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二)《孔乙己》中的看客

包括酒店的食客們、文中的我、酒店掌櫃以及看到孔乙己到來圍過來的人們,都是這場戲的看客,看客們與戲子的互動構成了故事的主要情節。看客們的身份不過是形形色色的中國百姓,無論老人青年小孩,對待孔乙己的態度是一致的——即來看這個讀書人的笑話。孔乙己的“知乎者也”教他們聽不懂也說明了他們的身份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在一個水平裡。然而孔乙己做的是好吃懶做、偷雞摸狗的勾當,在看客們的眼裡並沒有注意孔乙己的學問有多高,只是覺得他是穿了長衫充上流社會。

而故事一開始就交代了,只有那些穿長衫的才會買些菜坐下來吃,孔乙己夾在坐下來吃菜和站著喝酒的短衣幫中間是一個異類。而這個異類在他們看來或許以後會成為一個像丁舉人一樣的人,所以在他落魄的時候百般欺辱。

可以推測這些人平日裡也是受到丁舉人的專橫跋扈。所以看客與孔乙己直接有著一層隔閡——普通人與讀書人的隔閡。

可以說一個舉人是一個戲子與主子的差別,而看客的態度是造成這個差別的原因,看客笑看孔乙己的遭遇,與魯迅先生所描述那些畫片裡圍觀同胞被殺的中國人別無二致。封建教育的“仁義道德”吃的人也許是讀書人本身,而看客們這是吃人者的幫兇。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看客中有一部分要特別強調,無論是文中的我、還是來想孔乙己索要茴香豆吃的孩子們,他們的態度並不是自然有之,而是經過大人們的耳濡目染學到的。孔乙己想著教“我”識字,始終認為他自己所學是受用的,他還存有善良之心,而善良的心對於看客們確是無用的。

二、中國讀書人的身份觀念

在封建禮教的指導下,古代中國人的身份等級觀念及其強烈——朝廷官員即是主子。讀書人介於主僕之間,中了舉人就能成為社會治理者的一員。而處於奴僕階級的百姓,對讀書人的情感十分微妙。無論在封建年代或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讀書人始終是多重身份的集合

(一)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子身份

正如“人民當家做主”這個概念是知識分子提出來的,封建禮教也是由知識分子提出來的。雖然主僕的概念可以上溯到非常遠古的年代,但等級觀念是由知識分子滲透到普通群眾之中的。在人均教育程度不足的封建社會,

對於百姓來說知識分子的話具有權威力量。知識分子利用其在普通群眾之中的權威幫助封建統治者建立統治地位,久而久之,知識分子這個身份與統治者關聯在一起,成為主人角色的一部分。

施行科舉制度之後,越來越多的百姓希望藉助科舉的途徑成為鳳凰飛向梧桐樹,然而可悲的是這條途徑並不是一條坦途,無數人在這條路上擠破頭。孔乙己如此,范進也如此。中舉之前讀書人都僅僅是普通人,或者說那些中舉之後的人都曾經是普通人。這讓一直是普通人的人們又恨又怕,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酒館的食客們對待孔乙己是那樣的態度。平民百姓痛恨權勢又不得不趨炎附勢。因為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一直是普通人的主子。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二)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戲子身份

中國的知識分子的主人身份本身就有其戲劇性,成為官僚後依然受制於更大的主人。而那些沒能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淪為百姓的談資。讀書人始終出身於普通人之間,仍然存在著奴隸本性,順從和善變的本質不會改變。歷史上的叛亂多有知識分子攪亂其中,這些人懦弱而善變的本性使得叛亂者和侵略者有機可乘。巴金先生回憶文革時期,他也曾寫作出不合本心的文章,回憶起來也是後悔莫及。巴金老先生尚且如此,何況在思想閉塞沒有信仰的封建年代,沒有信仰的讀書人只能隨波逐流。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回憶與兒時玩伴閏土的再次相見,閏土對他的稱呼已經成了“老爺”,距離感突然拉開。隨著年齡增長,普通人會自然拉開與知識分子之間的距離,無論這個人曾與自己有多麼親密,這是知識分子所不能左右的。

這也是在哪個時代讀書人的戲劇性之一。至親至近的人會漸漸疏離,陌生人會笑看這一切,讀書人在封建年代和舊社會既是參與社會管理的主子更是一不小心就會被人盯住不幸而嘲笑的戲子。

讀書人是“主子”還是“戲子”?從《孔乙己》來窺探其中的緣由

三、結語:

或許魯迅先生的吶喊,正是他想對當代知識分子重新確定身份角色所說的話。借用文藝方式來表達。科舉是那個時代讀書人的龍門,

跨過去就是重生,跨不過去就只能沉浮在波濤之中。孔乙己就是那個被淹沒在波濤中不幸的讀書人,他想成為主人卻淪為了一個戲子,不願脫去長衫,成為真正的短衣幫。在別人眼裡他是一個笑話是一個戲子,他在自己的心中堅守自己的信念是自己的英雄是自己的主人。孔乙己的結局是悲哀的作為一個戲子而終結,但他留給人們的思考卻是讀書人一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民族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張全之.中國讀書人的兩種角色:“主子”與“戲子”——重讀《孔乙己》

[2] 王宏甲.重讀孔乙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