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發生很嚴重!怎麼預防?

小麥紋枯病是我國麥區常發病害。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後,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症狀。一般可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達40%以上。因此適期開展防控尤為重要,以確保小麥增產豐收。

小麥紋枯病,發生很嚴重!怎麼預防?


一、發病症狀:

紋枯病屬於土傳性病害,在小麥各生育期均有發生。

①爛芽:在小麥出苗期芽鞘變褐,然後麥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

②病苗死苗:多發生在小麥3~4葉期,初期第一個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雲紋病斑,後因抽不出新葉而導致死苗。

③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後,基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病斑,多個病斑相連接,形成雲紋狀的花稈。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黃褐色的菌核。

④倒伏:由於莖部發病嚴重、腐爛,後期極易造成倒伏。

⑤枯株白穗:後期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櫱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二、病原及發病規律

屬擔子菌亞門禾穀絲核菌CAG-1等為主的優勢菌絲融合群。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播種後溫溼度調節適宜時開始侵染為害。

小麥紋枯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絲體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中越冬,作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帶有病殘體和病土的未腐熟的有機肥也可以傳病。此外,農事操作也可傳播。

小麥紋枯病,發生很嚴重!怎麼預防?


冬小麥紋枯病田間發病有兩個高峰期:

第一個是在冬前秋苗期。土壤中越夏後的病菌侵染幼苗,在三葉期前後始見病斑,整個冬前分櫱期內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早播田塊有些可達10%-20%。侵染部位以接觸土壤的葉鞘為主,病症發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於土面,冬前這部分病株是後期形成白穗的主要來源。

第二個則是在春季小麥的返青拔節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病菌開始大量侵染,病部產生的菌絲向周圍蔓延擴展引起再侵染。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隨著植株拔節、基部節間的伸長,及病菌的傳播蔓延,病部向上發展、由表及裡侵染莖稈,嚴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節後期至孕穗期。

小麥紋枯病,發生很嚴重!怎麼預防?


三、防治措施

當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10%時,應立即施藥防治,可畝用240克/升噻呋酰胺懸浮劑20毫升,或10%井岡·蠟芽菌懸浮劑150~200克,或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30亳升,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45~60克,以上藥劑量任選一種,經二次稀釋,對水30~40千克,在上午有露水時,對準麥株基部噴霧防治,重發田塊施藥7~10天后再防治一次。

建議在防治小麥紋枯病的同時,每畝噴施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提高小麥的抗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