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咏《秋窗风雨夕》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也因这首诗,而成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究竟“盖”在哪里?一千多年来,引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篇以“春、江、花、月、夜”等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诱人探寻的艺术境界。

红楼梦: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咏《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中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在海棠诗社屡屡夺魁。她虽然美丽冠群芳,才华众人赞赏,只是自小体弱多病。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不不见效。”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父母早逝,寄养在外祖母家的女孩,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对于诗词歌赋独具才华的林黛玉,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许是早已烂熟于心的。那样一个春夜,作者仰望江上明月,发出的醉人眼眸、震撼心灵、摄人心魄的抒情和探寻。

《春江花月夜》其诗韵意境的跳跃和丰富多彩,其哲理幽思,其画面质感,神话般美妙的境界,都从“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生发开去,其幽美恬静,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的时序、季候、光影等等相结合的一幅图画。图画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诗人如现代最高艺术的摄影师,把一轮孤月展现给读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月,成为春江花开之中一朵奇异之“花”;那花,却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那江上明月空灵,幽美、恬静,但又有着几许难以明状的孤独和幽怨!也许正是这幽怨,才引得黛玉诗情大发。

红楼梦: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咏《秋窗风雨夕》

那是一个刮着秋风,飘着秋雨的日子,秋雨淅淅沥沥下着,天渐入黄昏,且阴沉昏暗,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落寞寂寥,正是此愁无计可消除,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禁不住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窗风雨夕》作者运用秋季,秋风、秋雨,这一大自然季节更迭现象,多次运用“秋”字,描述秋雨秋风侵袭,漫长秋夜,“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作者不堪“风雨助秋凉”,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处境。诗词不断延伸这一思路,以致感慨自己命途多舛。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一个体弱多病的少女,面对淅淅沥沥的秋风秋雨,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心头。

红楼梦: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咏《秋窗风雨夕》

黛玉,这个幽兰一般高雅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的淅沥秋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窗棂,联想自己不幸的命运和渺茫的前程,她倍感无助痛苦落泪,那淅沥秋雨不正是自己伤感的眼泪在飘洒?洒泪的原因,正是这“秋风秋雨”中,潇湘“小院转萧条”,原来浓密的竹子也变稀疏了,这秋风秋雨“几时休”啊!“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窗风雨夕》最后一句,与张若虚的“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句式相同,意境迥异。张若虚“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落了,却摇起作者心事无数,那满江都是诗人心中所想所念的影子;而林黛玉“已教泪洒窗纱湿”——这秋风所助秋雨,淅淅沥沥,都是作者眼泪,而那点点滴滴的眼泪早已洒湿了纱窗。但作者黛玉却又不知“不知风雨几时休”。

红楼梦:林黛玉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咏《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便借了那一僧一道之口,说黛玉原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因得了赤霞宫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林黛玉来这世上,就是要用她一生的眼泪来还神瑛侍者(宝玉)的浇灌之恩。她的使命就是泪尽而亡。如此看来,《秋窗风雨夕》正是对林黛玉未来命运的一首谶语诗。

2020/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