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親手將孩子推向深淵的不是別人,而是身為父母的你!

——小小曼


隨著未成年犯罪數量的急劇升高,“家庭養育”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不可不談的棘手話題,與其相關的電影題材也都相繼湧現,其中比較深刻的是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與2019年打破票房紀錄的青少年犯罪電影《少年的你》。

《何以為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的男孩贊恩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因為父母在沒有能力養育孩子的時候,生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7個孩子。卻根本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養育”義務。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我們眼中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熱氣騰騰的美食,有父母和孩子游戲時的笑聲,有兄弟姐妹玩耍時的溫馨。可這部電影中的“家”,少了太多情感元素,電影全程一直籠罩在陰霾中,是那幾個純真孩子拼命想逃離卻賴以生存的地方,姑且只能稱它為“住所”。

影片中,我們看到由於家庭教育和高質量陪伴的缺失導致孩子心靈扭曲,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也是中國千萬家庭的真實寫照。而該影片也向為人父母敲響了警鐘,向我們強調了親子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環節——感情羈絆的建立與行為的 約束引導。

一.何為養育,“養”和“育”缺一不可

常聽到有父母抱怨孩子:“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卻這麼不爭氣 。”

似乎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並把他們養活,養大,做父母的就立下了汗馬功勞,就需要孩子感恩戴德。

但人生如此曲折坎坷,若你沒有能力在孩子生命的初期盡到監護人應盡的義務,是否是你應該跟孩子真誠地道個歉,對不起,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讓你受苦了。

尤其像影片中的父母,他們詛咒贊恩忘恩負義,自己含辛茹苦地養家希望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卻被親生兒子告上法庭。可他們有想過,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如何學會感恩?

他們讓贊恩拿著假處方去藥店買藥,再用藥水洗衣服,把沾了鎮靜劑的衣服送給監獄的哥哥去賣錢;

他們因為要忙著工作,把無人照料的小女兒的腳用鏈子拴起來;

他們把未成年的女兒薩哈賣給雜貨鋪老闆,導致女兒生產時大出血死亡。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贊恩的父母沒有精力照顧小女兒,就用腳鏈鎖住她的腳。


他們是勉強把兒女養活了,可是否想過,食不果腹的生活本就讓孩子生存的極不體面。而他們對待孩子野蠻粗魯的方式更讓孩子們被摧殘的心靈雪上加霜,他們絲毫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好而溫暖,有的只是絕望和仇恨,他們每天在生活中倍感煎熬,生不如死。

或許如贊恩父親所說:“我只是想讓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才逼她出嫁,女兒嫁出去起碼可以吃飽肚子,有衣服穿。”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可是如果你自己尚被生活壓榨的只能苟延殘,靠坑蒙拐騙的方式勉強餬口,如果你為了生存沒有一丁點陪伴孩子,指引孩子的時間和精力,請不要把無辜的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受更大的罪。

影片中的贊恩讓我看到了愚昧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這種形同虛設的陪伴讓孩子受盡苦難。但最起碼,父母還在贊恩身邊。這讓我想起另一群更可憐的未成年群體——留守兒童。

我們國家的留守兒童大概60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比例高達28.29%。也許他們的生活不像影片中的贊恩一樣拮据,可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

但更悲慘的是,他們人生的初期由於父母的缺席而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爺爺奶奶大多不具備早期教育的知識,通常抱著“棒打出孝子”的理念對他們拳打腳踢,多數留守兒童感受不到與父母的鏈接而一生感到自卑不安全,而因為得不到很好的監管,部分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成績普遍較差,導致輟學率相對較高。

很多父母在孩子要上學時把他們從爺爺奶奶那接回身邊才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壞毛病。於是,焦慮挫敗的他們開始嚴厲管教,沒想到卻因此和孩子反目成仇,甚至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者自殺。

李玫瑾教授說過,有恩於他,才能立威於他。也就是說只有在生命的初期(0-6歲)孩子需要你時和他建立好的鏈接,才能在後面有資格和威力管教他。錯過了孩子成長時期的照顧和關愛,在孩子心中沒有分量的父母也就徹底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資格。

常看法制節目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多數走上犯罪道路的中青年都是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他們在價值觀形成的初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犯錯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及時制約,加上心中缺乏對善和愛的感知,又因為早期沒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不服從管教,因此走上了不歸路,據統計,留守兒童犯罪率一度佔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第一代很多留守兒童長大後,也變成了和自己爸媽一樣的父母,他們遠離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新一代留守兒童,惡性循環。

這也是最典型的只“養”不“育”而釀成的惡果。

二.人生初期的境遇,影響一生的軌跡

影片中的贊恩,生活在混亂的環境之中,最終,他捅死了妹妹的丈夫,也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處於嬰幼兒甚至少年時期的孩子,他們初來乍到,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恐懼。他們無力照管自己的吃喝拉撒,只能依靠父母的輔助生存下來,與此同時,作為整個世界的“小白”,父母是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唯一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初期甚至決定了我們一生的命運。

贊恩展現給大家的基本都是苦瓜臉,影片最後,獄警讓他笑一下,他遲疑了一會兒,大概是經過很努力的醞釀後,擠出了一個“似笑非笑”的表情。

贊恩的父母,身體力行地向贊恩演示什麼叫“簡單粗暴”,他們說過的最溫情的一句話是你這個婊子怎麼還不去死,你信不信我宰了你,他們一點不順心就對自己的孩子拳打腳踢,這也演變成了贊恩宣洩的方式,直到最後用武力手段處理了傷害自己妹妹的渣男;贊恩慢慢養成了偷盜的行為,給自己的妹妹偷衛生巾。

而贊恩犯錯時,疲於奔命而且本身價值觀就有問題的父母卻根本沒有留意並及時糾正教育,只能任其發展愈演愈烈。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他們從未被溫柔對待過,所以只能以父母對待他們的粗暴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對待別人。

就像《少年的你》中,小北對陳念說:“你知道嗎,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

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缺席,讓他從未體會過“被關心和被照顧”是怎樣一種感覺。而陳念則生活在單親家庭,母親因為詐騙四處逃竄,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

他們兩個都是缺乏家庭關愛的少年,所以在面對校園暴力時才那樣無助和被動。因為他們身後沒有堅強的後盾,他們受欺負時候連一個關心自己的,甚至可以聽自己傾訴的親人都沒有。

所以體會不到《何以為家》的孩子,他們從未感受過父母的疼愛的家庭的溫馨,很容易成為問題少年,最終成為了《少年的你》當中自卑而叛逆的小北和陳念。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所以父母本身要規範自己的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在孩子6歲之前和他們建立良好的情感鏈接,同時制定規則,形成好的行為規範。孩子就像是一棵樹,根基打得牢,才會茁壯成長。否則,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隨時都可能轟然倒塌。

3.孩子早年你對待他的方式,決定他未來回報你的方式。

中國人凡事講究因果,親子關係也是一樣。中國人常說,“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有別乎?”

其實這不僅僅是提醒孩子要多陪伴父母,反過來也一樣,父母應該在孩子成長階段同時關注他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給與及時的鼓勵和引導。

我們說人生其實是一條拋物線,從出生到中年,我們都處於上升階段,抵達最高點後逐漸回落。所以老人和小孩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樣的。他們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一定程度上需要照顧,他們心靈都比較孤獨,需要陪伴,他們敏感脆弱,需要理解和支持。

如果孩子小時候,你只是滿足了物質需求,並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參與他的成長,那等你老了,他們更傾向於沉醉在外面的世界裡而不是和你待在一起,當你生病住院需要照顧時,他們更可能做的是花錢請護工照顧你而非守候在你身邊。

影片最後,贊恩的媽媽告訴贊恩,失去了薩哈,她又得到了另一個禮物,因為她又懷孕了。似乎薩哈就是一個可有可無隨時能夠被替代的物品。我想即使她的幾個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有人會真正善待自己的父母,這,就是所謂因果循環。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孩子的成長期就那麼十幾年,錯過這段時間就錯過了他們的整個人生,他們最需要你的時候不在,等他們能獨立單飛了,你也就不必在了,這是個很殘酷的事實。

留守兒童的守望

2019年12月,就在離春節只剩幾天的時候,一位9歲的留守兒童選擇在廁所自殺,原因是因為接到媽媽的電話春節又不回老家過年了。

2018年12月31日,湖南衡陽發生一起少年錘殺父母案,13歲的羅某在殺害父母后潛逃。

2016年,曾是留守兒童的小敏12歲後被接到父母身邊生活,由於沉迷網絡外加叛逆,父母只能拳打腳踢進行管教,導致小敏自殺身亡。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也許你會說這些孩子缺乏基本的人性,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他們在生命的初期,也是一個個擁有著清澈眼眸的嬰兒,他們稚嫩可愛,楚楚可憐,就像下面這幾首留守兒童寫的詩。

《噼啪噼啪》

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家

噼啪噼啪

只有柴火在回答

—— 成徵 四川綿陽

《家》

家不是一個地方

因為

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 阿依慕 新疆喀什

《偷偷長大》

種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靜發芽

老枯樹在夜裡長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媽媽

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長大

—— 王佳玉 安徽懷遠

《日曆》

當你越來越瘦我知道媽媽回家的日子就越來越近

——四川綿陽 兆兆 9歲

《路》

等到過完年所有的路都是大家去遠方的路

——四川綿陽 維安 9歲

《假裝》

媽媽在家的時候我要學會假裝假裝扣不好釦子假裝沒有好好寫字假裝是個皮孩子

——河南南陽 富源 10歲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不知《何以為家》,他們成為了《少年的你》—缺愛孩子心底的吶喊

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個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也許讓這兩個特殊的群體不用再為衣食住行煩惱,卻讓他們的心靈備受摧殘。

真正的成功是看你有多少時間和自由可以陪伴家人,願我們都能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有足夠的能力守護每一顆幼小心靈的成長時再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願不久的將來,老人不再空穴,孩子不再留守。每個家庭相守相伴,共同創造美好溫暖的生活。

我想,這也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想要向我們講述的最深刻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